从计算机专业到图书馆馆长,从理科到人文,这样的转型升级了不起
最近我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前不久还有朋友叫我去参加一个演讲俱乐部活动。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这种俱乐部活动了,一次比一次开眼界。
这个俱乐部的演讲是中英双语的,但前两次我参加的,都是中文专场。这次却既有中文演讲,又有英文演讲。后面随感而发的分享交流,也有嘉宾说了英文。
讲道理,我也是过了英语四级(虽然也不咋样)的,可长久以来只用日语,不用英语,所以脑袋里猛地听到没有字幕的英文,便只能时不时听明白几个单词,其它就像在接收乱码,根本听不懂他们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不过现场很有氛围感就是了,听着他们讲英语的我好像都跟着高大上了起来。
但我想主要跟你们分享的是一个重磅级嘉宾王老师的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文以悟道:读懂历史和时代”。
说重磅级,是因为王老师曾经是我们这边的市立图书馆馆长,有深厚的资历,著有书籍《江苏历代文化名人•翁同龢》,主编《翁同龢研究》等翁氏文献10余部,撰写论文20多篇并有5篇在核心期刊发表。他曾做过翁同龢纪念馆馆长,现任翁同龢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
(*翁同龢,两代帝师,近代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甲午战后主张变法,起草“定国是诏”,开启百日维新。)
说这么多闪亮的头衔,都不及他介绍自己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令我震撼。不,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才令我震撼。
通过他的演讲,我了解到他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进入图书馆工作的,在九几年的时候,为图书馆搭建了电脑查询系统。
你们看看,他从一个理工科技术人员,转变为颇有建树的文人,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性极高的环境中工作,他作为一名理科生,刚开始也许会感到格格不入,也许会感到迷茫,可他最终选择了融入环境。他选择从一个具体的人物,从这个人物具体的生活开始研究那一时段的历史,把这个人物和相关历史研究深、研究透,就成了他在人文学术界的立足点。
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的把一件事情做深做透的最成功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他说,从翁同龢的日记开始去研究他的生平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就觉得历史鲜活了起来,就发现历史开始变得有意思。
你看,他一定思考过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走。图书馆的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可以得到海量资源,可是,必定需要有一个小的更精准的方向,才能够快速出成果。
在这里,就又不得不赞叹他的聪明,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他努力摸索,总之,他又因为地缘关系,选择了当地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双重近水楼台,又是特别精准的赛道,让他找到了最出彩的事业方向。
他的演讲,从翁同龢的祖父开始说起,讲翁同龢发展成大人物的起源。他说一个人做到如此成就往往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需要几代人的托举。
他又分析为何翁同龢年纪轻轻能当上帝师,用现在的说辞总结了6大原因:
1、翁同龢是红二代,他父亲就是权力中心的人物
2、翁同龢自身过硬,27岁考中状元
3、他人品不错
4、他得领导赏识,慈禧太后都认可他
5、他从小跟在父亲后面,很懂做皇帝的这一套
6、他也有群众基础,给皇帝做老师的不是一个人是一帮人,他早期就跟他们认识,能顺利融入
他讲这些,很明显已经烂熟于心,仿佛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还说因为研究这个,还被翁同龢远在美国的后代请到美国去,让他给他们讲翁同龢。真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可惜因为这个演讲俱乐部有着相对严格的规则,每个人的演讲时间都是限制好的,超时就必须结束,交给下一个人。所以,王老师准备的PPT大概才讲了一半就匆匆结束了,后面更多精彩我就无缘听到了。
但仍然很幸运,可以听到这些内容。
而王老师自己的成长路径更是让我动容。
刚好之前生涯规划课学到了生涯转换4S模型,套用在他身上可以看一看。
在情境、自我、支持这三方面,稍稍分析一下,就能知道他当时一定是认为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机;又因为自己从农村读书读出来读了计算机专业顺利进入事业单位,这也是他所具备的内在优势资源,他的自我是有信心信念的;再加外部支持,图书馆及翁同龢留下的日记等等资源,或者还有领导的鼓励等等,使得他走上了这条路。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转型案例。
以往我也听过有人几十年研究一本易经之类的事迹,虽也感佩却总觉得不现实很遥远,可当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王老师这样的事例之后,才真正觉得敬佩,也才觉得自己是可以效仿学习的。
所以,写下来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