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帮助我们轻松摆脱对凡尔赛式奢靡的执念和失恋阴霾的思想工具
最近在得到学佛学,的确接触到了很多颠覆我原有认知体系的概念和观点。佛学并不是一门实用科学,但是其突破性的理论根基和长期发展形成的践行方法却意外地能够成为大多数包含我在内的“俗人”有力的思想工具。今天不谈世俗和超然,轮回与涅槃,此岸彼岸,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中找平衡或者做抉择,先只说说佛学如何能够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提供精神依托,暂且仅把佛学当成一种思维模型来使用,这也是大多数不在修行之中的人最起码能够受用的。
说到佛学,不得不提佛学的根基,即缘起性空。这给现代社会追求消费主义至上的大趋势提出了巨大的异议,最近火热的凡尔赛文学里过度渲染的豪奢生活以及其承载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用佛学的观点来看不过都是幻影,根本就“不存在”,因为缘起性空,俗世中的再多辉煌不过是某时某地聚合在某人身上的稍纵即逝,无法存续,红楼梦和金瓶梅都是很好的例子。人不光在清贫之中受苦,在权势之中,锦衣玉食之中亦是如此,毕竟我们都跳脱不出无止境的轮回,而一时的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样的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我们化解对于享乐主义的执念和求而不得的力不从心。
第二个重要佛学概念是不净观,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净观可以是帮助我们走出失恋阴霾甚至戒色的绝佳工具。不净观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强调人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偶然地短暂地聚合,再美丽的皮囊也不过是裹着一堆肮脏杂碎的包装袋,更何况这包装袋也是有保质期的。当然,如果并非真正想即刻起脱离苦海,也不建议过度地运用禅修来强化不净观,看破红尘也应该是个人主观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早已注定。
最后再说一下课中提及到的一个佛家和儒家之间的争论,以及它是如何消除我出于现实考虑对于佛教广泛传播进而造成可能的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疑惑。众所周知,佛教在古代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时常要与政治博弈,直到最后完全受到统一的中央管控,其中不乏对于佛教的质疑和争论。由于佛学思想天然的厌世属性,它的广泛传播很可能导致没人追求世俗意义中的成功,进而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下降,降低社会的活力和其作为福利保障的功能性。与此同时,儒家还提出“如若佛教盛行,都出家了,谁来传承思想,传宗接代,人类走向彻底灭绝”的质疑,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抨击佛学根本不成立。然而佛家可以直接否定社会存在的意义,彼岸的极乐世界才是轮回之外的永恒美好,干嘛还要留恋这破败不堪的尘世呢?这就好比狱卒在担心大家都在努力减刑出狱,监狱空了怎么办,是完全没必要的担心。谁在争论中更胜一筹并不重要,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获得怎样的认知和领悟,理解思想观念和社会是如何协同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