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请有自知之明
01.
我的室友小林近日要去日本探望她的发小。
她的发小在日本上学,自己租了一间公寓住。当我问小林具体的安排时,小林满脸的自鸣得意:"我的发小包吃包住,会帮我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的,而我会在日本陪她待半个多月。"
我还是有点好奇,又追问了一句:"那你对于此次去日本的行程有什么安排吗?"
她说"没什么安排,她带我去哪我就去哪。"
我的另一个室友听到小林要去日本二十多天,好心提醒:"那你可以现在先在淘宝买一个月的电话卡啦,这样去日本就方便多啦。"
小林满不在意:"她(小林的发小)家不是有WiFi嘛,况且她有手机,要用手机的话用她的就好了。"
之后我们又问了她一些细节的问题,回答依然是类似的。总结一句话就是,这次小林是专门去日本看望她的发小,而她的发小自然的,理所当然的会帮她料理好一切的事物。
02
我们对小林此次的出行都抱有一些想法。
果不其然,在我们意料之中的,小林和她的发小在日本发生了一些状况。
一天晚上,小林哭着向我们发出视频请求。在客户端的另一头她哭成了一个泪人。她断断续续幽怨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两天的不满。
大致意思为:小林千里迢迢到日本去看望她的发小,但是她的发小这两天全天竟然都在外兼职,全然不顾小林,把她撂在了家里,从早到晚她只吃了冰箱里的面包。
我们问她,既然她的发小有事,那她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转一转出去吃点东西呢。
她气哼哼的说道:"人生地不熟的,何况我的手机没有装电话卡。再说了,她说她会带我出去吃东西的。"
说罢,小林对我们说,昨天晚上她发小回家的时候小林向她的发小发了脾气并且还摔了手机。小林说,她希望她的发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03.
听到这些,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口凉气是为小林的发小吸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认为所谓的朋友就应该一味的迁就自己,倾向于向自己的朋友提出一些要求,全然不顾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小林和她的发小,暂且不谈她的发小做法是否有欠缺,单看小林的态度,她所认为的理想当然,估计就是她们之间出现状况的结症所在。
友情被认为是可以互相受惠的关系,双方既有收获,必然也就会有付出。若一直只是一方输出,必有不堪其重的那一天。
我认为,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双方也有不可以逾越的界限。纵然是再亲密的关系,当我们踏进对方的生活时也要有个尺寸。
人贵有自知之明,再亲密的关系中,一味的索取,也请点到为止 。
04.
我的另一个舍友木子是我遇到过的最有自知之明的一个朋友。
有一段时间晚上她洗衣服比较晚,打扰到我睡觉。第二天我委婉的问她晚上能不能早点洗衣服。
她一听我这么问,立马说道:"好的好的,我现在立刻就洗。我晚上太晚洗衣服是不是打扰到你睡觉了。下次我洗衣服一定早点洗。我们也确实要早点睡。"
虽然我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是她自己的事情能不麻烦我便不会麻烦我,而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却也十分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一次深夜,她身体不舒服,我陪她去医院挂号就诊。作为一个朋友来说,我觉得这点帮助并不算什么。但是事后她却专门请我吃了一顿饭特意感谢我的帮助。
她和我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你觉得你帮助我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还是要感谢你,毕竟我麻烦到了你。"
木子的所做所为,一言一行,高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自知,令人舒服。
有些时候,与朋友之间的默契与自知,会使你的这段友谊不过于生疏,却也不失礼貌。
05
自知之明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委屈求全圆滑变通,在我看来,它是一种能力,人人都需要学会的能力。
他知容易,自知却难。
木子的这种自知之明,是一种愿意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的态度,是一种懂得点到为止,知晓为人处事的分寸的美德。
而小林的不自知,是一种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考量的标准,这种不自知既蛮横又毫无道理。当发现,事实和自己所想不同时,会产生一种心理落差,也会使亲密的关系反而成为一种的累赘。
一段良好的关系,一定是舒服的。而这段舒服的关系是不欢迎不自知的人。
06
自知之明之所以为成语“自知之明”,是因为何时何地,从古至今,自知都是明智的。
知晓自己的能力,洞察他人的处境,懂得分寸,懂得进退,方能更好的相处,更好的前进。
自知,就是一种最好的了解。
不自知的人,往往伴有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品性。这样的不自知、以自我为中心,必定一路磕绊,寸步难行。
没有人愿意成为这样不自知的人,也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不自知的人相处。
所以,生而为人,请有一些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