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棵寄子(桑科集名字的由来)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mice411

        之前说过要整理一下桑棵寄子的故事,经碑文对比和资料查询整理出来以下的文字经大家参考。

        鲁西一带,有一种地方戏剧,叫弦子戏,为百姓喜闻乐见,这种戏剧经常演唱的剧目之一就是《桑棵寄子》。此剧取材于西晋末年邓伯道弃子的故事。邓伯道,原名攸,字伯道,晋武帝时平阳襄陵人,累官尚书左仆射。《晋书•邓攸传》是这样记载的:永嘉末,没于石勒。……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邓伯道“系子于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嘉祥桑科集村。不过戏剧《桑棵寄子》的情节却与《晋书•邓攸传》所讲的不同,其剧情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对邓氏兄弟。老大邓伯道,讲求义气;老二邓伯远,忠厚老实。二人各有一子。有一年,兵荒马乱遭遇匪兵,匪兵到处杀人抢掠,百姓竞相逃命。因弟妻早年病亡,其弟伯远又外出未归,老大伯道就一面抱起弟弟的孩子,一面领着自己的儿子拼命逃命,伯道跑在前,儿子紧赶其后。由于两个孩子都很小,儿子跑不快跟不上,侄儿刚会跑,同时顾全两个孩儿,势必同被匪兵追杀无疑。他们跑到距今嘉祥城西北35里的地方,邓伯道见不远处有一片桑林,灵机一动,就把六七岁的亲生儿子领进桑林内,系在桑棵上,然后抱起侄子继续拼命逃脱险境。匪兵过后,村人都渐渐回到家里,此时伯道弟伯远也回到家找儿子,看儿子不在,估计是哥哥带走逃命去了,便和村人一道出去寻找,走到那片桑林附近,听到有孩子啼哭,走进桑林一看,见是哥哥的孩子在桑棵上系着,伯远和村人豁然明白,随即将孩子解救下来。

      不久哥哥伯道也抱着弟弟的孩子返回家园,全家团聚。世人对伯道在生死紧要关头,不能顾全的情况下,舍儿救侄的义举极为赞颂。后来,在邓伯道桑棵系子的地方,逐渐形成村落、形成集市,为了纪念邓伯道的义举,遂把这个地方取名“桑棵系”,后来又逐渐演变成桑科集了。

      梁宝寺镇境内有人类居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初年,王场村附近春秋属鲁国下邑阚城。镇驻地南3公里大张村现桑科集村,系晋代前立村,后人为宣扬邓伯道其妻的义举及大张村村民的收养美德,将其村名叫做“桑棵寄”,逐渐地演变为桑科集。镇驻地曹庄立村于金末元初。

        几个说法都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张村是最早的,春秋初年公元前770年左右,距今有2790年左右。桑棵寄子的故事发生在两晋时期的319年左右,距今也有1700年左右(改为桑棵寄)。明朝1402年左右是孙家来到这个村庄的时间,距今也有618年了……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古老的村庄!可是这个将近30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马上就要消失了……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