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记忆》70:茉莉芬芳茶更浓
【本文作者:刘和椿;摄影:完 璧等】
禅茶飘逸茉莉香(原创图片)20 世纪 50 年代初,牛市口还属于成都东门外的一个街 镇,从东门大桥到牛市口,中间的街房商铺尚未完全连接,还 隔着席草田、菜地、耕地。每年的夏天,从五月初到秋末,牛 市口街上有一种其他地方所少见的独特现象:送茉莉花的 担子经过,洒下满街茉莉花的馨香。
当时的成都茶厂,在离牛市口约一里地的一心桥。茶 厂里窨制茶叶所需的鲜茉莉花,即由东山一带如大面铺、龙 泉驿等地方送来。当时的交通不便,汽车很少,而花农们所 产的茉莉花零星分散,故只能人工运送。茉莉花的采摘很 有讲究,必须要含苞欲放,带着露珠儿的花朵。采摘太早, 未 绽 之 花 ,香 气 不 浓 ;若 太 晚 ,盛 开 之 花 ,则 香 气 散 尽 ,花 瓣 枯萎。因此,每日清晨花农们便急采急送,抢时间,赶速 度。送花的人,大都是农村精壮的年轻汉子,每次送得不 多,二三十公斤。他们用细麻布口袋,将鲜花松松装着,系 在黄杨扁担两端,挑着担子,迈着大步,快速小跑。每跨一步,担子便颤悠悠地抖动一下,连续跨步,担子轻轻地抖着,动作协调,姿态十分 优美。为何要抖动花担呢?因为鲜茉莉花十分娇嫩,若堆积挤压,则花必定会发 酵变质,故抖动是为了松动保鲜。送花的汉子们,常三五成队,结伴而行,若行至 街道上时,两边围观者众多,特别是年轻女孩引领相望,笑说指点。每年夏天,围 观送花情景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但见送花者步伐跨得更有节奏,担子颤悠悠 地更有韵律,更显出健美和青春的活力。茉莉花担子一批批地经过,满街弥漫着 沁人心脾的馨香,久久不能散去。
一到傍晚,街邻们若发现当天送鲜花的担子有好几批,便会行动起来。大姑 娘小媳妇,急急地拿上细篾编的簸箕、提篮,还不会忘记带一方浸湿了的毛巾或 手帕,急急地赶到一心桥茶厂去。不是去买什么,而是领来茉莉鲜花回家分拆, 即将茉莉花去蒂、分层。每人在厂门口装上二三两,人多的人家最多不过五两, 松松地散落在簸箕提篮中,盖上浸湿的手帕或毛巾,急忙回家。晚饭后,一家人 围坐在院坝里,细心分拆。拆茉莉花是个细心的活儿,女孩子们手巧,做起来得 心应手,从花堆里拣起一朵花儿,摘去花蒂,轻轻地将朵儿在手心里揉一揉,使其 松软,再用指尖抬着分层。一朵茉莉花,一般可分为二至三层。拆花时,手要巧,心要细。花朵儿十分娇嫩,不能有半点损伤。一个院子常 常是几家人各自围成一堆,就着淡淡的月光,一边拆花,一 边小声地摆着龙门阵,孩子们最爱听的,是“七仙女下凡配 董永”、“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等故事。
拆茉莉花不仅仅是为了点手工钱,更主要的是一种享 受 。 你 想 ,朦 胧 的 月 光 ,轻 轻 地 薄 雾 ,随 风 浮 动 的 芬 芳 ,一 家 人围坐在一起,那情景是多么温馨。拆完花,要赶忙送回茶 厂。因为要趁着花儿新鲜,由制茶师傅们掺和到茶叶里连 夜窨制,让茉莉的香气窨到新茶叶里,然后再揉制成茶。这 样的花茶,泡出的茶水,味醇香溢,此乃上等。家里的大人 们,常常是将拆花的手工钱,购买一点头天窨制的新茶。回 家用细瓷茶壶盛着,用滚烫的鲜开水冲泡,箅去细泡,再倒 入 一 个 个 小 盅 ,一 家 人 细 细 地 品 味 ,饮 后 口 齿 留 香 ,那 滋 味 , 胜过江浙一带的功夫茶。
(下篇:《三圣祠街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