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纪遊

长沙:贾太傅祠/贾谊井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3人  2018栏杆拍遍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唐·王勃《滕王阁序》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十八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2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无出其右。撰《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家政治的方略,极为汉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因权臣不容,被贬为任长沙王太傅。太傅是当时长沙国两个重要高官之一,另一个是丞相,马王堆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曾担任丞相多年。贾谊与轪侯家族有密切的政治合作关系。

        贾谊故居位于今长沙市“太平老街”路北,是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一职时的住地。在长沙期间,贾谊撰写了传世名篇《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后人誉其为“贾长沙”;贾谊故宅也因此被认为是长沙最老的古迹及“湖湘文化”的源头。

         二千多年来,湖湘人民极重视对贾谊故居的保护,历代毁建相继,均以贾谊井为中心,原址不变。从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始,形成祠、宅合一的建筑格局。上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贾谊故居被毁于“文夕大火”(关于文夕大火,请看本文附录),仅剩“太傅殿”。1996年11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重修,修复后的主要景点有:门楼、贾谊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常设展览为《贾谊生平事迹陈列》。由于贾谊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二千多年湖湘人民保护故居的非凡经历,因此,贾谊故居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老城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下图、贾谊塑像

下图、长沙“太平老街”西口牌楼

下图、贾谊故居位于“太平老街”东段路北,正门坐北朝南,前临长沙著名古街“太平街”,节日期间,这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是老长沙最热闹的街区之一。

             匾额:“贾谊故居”-赵朴初题

下图、贾谊故居对面的商店

下图、参观贾谊故居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蔚为大观。

下图、这是在门厅处拍摄的照壁

下图、照壁上镌刻的文字,是贾谊故居简介,详见本文“附录一”。

下图、照壁后面,似乎是个钱币的模型

下图、贾谊井亭,位于前院西侧,亭额“长怀井

对联:不见定王城旧处    长怀贾傅井依然

下图、俯瞰栏杆围绕的“贾谊井”

下图、“贾谊井”简介

贾谊井为贾谊故居原物,历经二千多年岁月,一直保存至今。西晋《湘水记》载:“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历代文人前来故居凭吊,留下众多对古井的歌咏,寄托对贾谊的思念。唐杜甫诗中有“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故此井又名长怀井。

杜甫全诗为: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下图、这是位于前院东墙下的碑亭。

对联:岳峻湘清长怀太傅   地灵人杰并驾三闾

下图、古碑简介,碑文未拍摄。

下图、这是位于第一进院落北侧的正房,为1996年重建的三开间“贾太傅祠”。

                 前廊楹柱对联:绛灌亦何心辜负五百年名士    沅湘犹为恨凭吊千万世骚人

下图、门额“贾太傅祠”-赵朴初题

                对联:庭列瑶阶林挺琼树    荣曜秋鞠华茂春松

下图、贾谊坐像,在他身后的屏风上,是当代书法家沈鹏题写的唐诗一首。抄录如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沈鹏

下图、贾谊坐像前的石碑,镌刻的是贾谊《过秦论》片段。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摘自賈太傅新書過秦論  已丑周用※書

下图、贾谊坐像侧面

下图、祠内东墙上的竹书《鵩鸟赋》

下图、贾谊故居遗址出土文物,1996年对贾谊故居部分基址挖掘,共有文化层九层,出土了各时期钱币、陶瓷器等,反映了历代贾谊故居文化内涵。

下图、贾太傅祠简介

下图、祠内西墙上的竹书《吊屈原赋》

下图、《贾氏七修族谱》

下图、左:《蓝氏宗谱》   中:《扬镇重修族谱序》(1829年,第十五世 天义序)

下图、太傅殿

下图、前廊行书对联上联: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

                   殿门楷书对联上联:千年祠宇巍然在

下图、前廊行书对联下联: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行地大文章

                   殿门楷书对联下联:多少文人拜下風 清 胡啓爵撰 書

下图、贾谊像

下图、贾谊简介

下图、贾谊的思想体系(1)

下图、贾谊的思想体系(2)

下图、上:贾谊故居简介          中:贾谊简介             下:贾谊任职表

下图、贾谊大事年表

下图、贾谊故居清代平面图

下图、长沙历史上影响贾谊故居的灾难事件

下图、贾谊故居地质发掘文化遗存简表

下图、照片上:清代在祠内办学     照片下:晚清时期的贾谊故宅

                                                               下表:各地贾太傅祠简表

下图、清代名流咏贾谊宅诗表略

下图、贾谊故居史略

下图、曾国藩对贾谊的评价

下图、毛泽东诗:七律·咏贾谊

附录一 

 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宅,贾太傅祠。被誉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居此三年有余。自西

汉赐“大汉敕刻贾谊纪功碑”始,贾谊故居经百余次毁建修缮,建筑规制

亦屡有变化。然而基址不变,古井长存。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早已使这里

蜚声中外。两汉以来,这里成为历代名流必到之处,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

词歌赋。近代以来,这里又成为湖南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毛泽东

早期从事革命互动的重要场所。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杰出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所

著《过秦论》、《治安策》等为历代帝王、谋臣必修之典籍。贾谊在这里

撰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开汉赋之先河。毛泽东早年曾撰“年少

峥嵘屈贾才,山川秀气曾钟此”。以赞贾谊。

                            “文夕大火”简介

        “文夕大火”于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因应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城中有30000多人丧生,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与黄河郑州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因为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此文来自网页,略有改动)

     第一部分完。请看下集:贾谊故居:寻秋草堂与碑廊

      2018.12.02      阅读(405)| 评论(1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