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教育孩子更要用“道”
教育孩子更要用“道”。写出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这范畴大而玄妙,我可能连皮毛都算不上理解。但是,现有脑中的概念又似乎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的表述,所以就这样写了,以示重视与尊敬。
前两天在一则国学视频中看到:“道”是最高标准、其次是“礼”、再次是“仁”也就是“德”、接下来是“义”,如果这些标准都抛弃了,那最后不能再失掉“信”了。
去年看了关于梁启超教育孩子的理念,受益匪浅。但是一直有一个问题不太理解,作为这样一位大家,居家的时间非常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为什么他对孩子的影响会如此之大?他的家书是给孩子的一句句箴言,也是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但即便是如此,与能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相比,这样的交流时间也实在是显得稀缺。
梁启超虽为名人大家,却在生活中充满着幽默与随意。后来,他的孩子梁思成在面临揭不开锅的艰难境地时,竟也能轻轻松松地说,这件衬衫是水煮还是清炖?这种幽默感与乐观的心态,不是通过父母直白的说教能传授给孩子的,而是通过家长的情怀给孩子布的道。这种“道”是家庭中形成的一种最日常的家庭氛围,是父母身上散发出来的磁场与能量,在有地位的家族会形成全家人共同遵守的稳定的家训。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认为,家庭中的环境氛围很重要,比如给人的感受是飘着幽雅的书香还是透着富有的锋芒等等。现在觉得,这种视觉环境的营造只是形式而已,最主要的影响还在父母本身。如果希望孩子自信、父母必先散发自信的光芒;如果希望孩子学识渊博、父母也要有好学的气质和充满层次的谈吐;如果希望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父母的言行举止也要传递出稳定而持续的正能量。
不论父母愿不愿承认,父母在与孩子一起时,身上的能量和风格就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而且,越明显的特点影响的力度越大。父母勇敢,孩子不会胆小;父母乐观,孩子的适应性就强;父母和谐,孩子也不易深陷矛盾。
所以,归根到底,要想培育一位全面发展的孩子,父母自身的修炼需要排在第一位。父母在家中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会在自然而然中形成“道”包围着孩子,孩子则在耳濡目染的“道”中成长起来。这种“道”一旦形成,就是稳定的潜意识,很难改变。孩子的成长方向以及面临某种境遇时,做出的最终决定一定会受家庭的“道”的影响。
如果父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只要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必要的精力,就会为孩子营造出合理的“道”;而如果父母自身在性格和能力上存在一些遗憾,那么在“道”的营造上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比如,我是一个在某些方面不自信的人,所以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一下,从思想上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慢慢地散发自信的气质。
在电子信息时代,家庭中“道”的营造充满了重重困难。电子游戏、网络视频时常在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所以,在家庭教育上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要用有限时间的影响来战胜包含无限不确定因素的网络。这其中要培养孩子的自律与分辨能力,也要提高父母自身与孩子的互动影响能力。
孩子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他的认知越多来自于父母。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后,如果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的观念,父母一定不要放弃,毕竟社会环境多元化的影响始终存在。要用高质量的思想认知武装头脑,从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对孩子持续产生积极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的优秀品格能在“道”中形成,家长自身的修行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整个家庭的运气与福气便会徐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