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文刊青春拾梦园

沿着黄河观光公路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251人  武俊祥
中尉的我

1、颂歌《东方红》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陕西省最北端的府谷县城郊西端向南拐了一个大弯,一路欢歌向南而下!沿着晋陕大峡谷,黄河蜿蜒曲直地流经数十个古渡、码头,行程170多公里后在陕北佳县的南河底放缓了脚步。她像一位慈善的母亲,在这里驻足倾听着儿女的诉说——一首发自肺腑的赞歌——《东方红》!

山城佳县。城西大约3.5公里处有一个叫张家庄的小山村,就像镶嵌在高原半山崖上的一颗明珠。这里被誉为“红歌”源头。

张家庄村的正中心有一座小小的窑洞四合院。院内坐北朝南有一线四孔土窑洞,东边两孔是石砌的窑面,窑洞里依然完整地保存着主人当年看过的书籍,用过的小书桌、煤油灯、三弦、水瓮、镢头和石制储粮仓等;西边两孔是原始的破旧土窑洞。院子的西头有一副保存完好的石碾。小院的大门朝南而开,从正中将6孔倒座小石窑分隔开来,东西各3孔。一出大门的西侧有一盘尚能使用的石磨,旁边长着几株高大葱翠的旱槐树,越过了围墙把粗长的树枝伸进了院子里,好像用臂膀荫护着一些什么。使得大门内外形成了一个避暑乘凉的极佳场所。想必土窑洞的主人——人民歌手李有源撰写颂歌《东方红》的时候,常常会手拿歌谱站在大槐树的阴凉地下引吭高歌?

据媒体介绍,李有源出身贫寒,自幼读不起书,13岁时才到外婆家的村庄里念“冬书”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等传统经典文化。后来,李有源利用去县城挑大粪的机会,到县立高等小学给学校挑水、扫院、筛炉灰,获得了旁听学习的机会。在课间休息的时间里,李有源给师生们演唱陕北民歌,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采用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1942年冬,李有源唱出了颂歌《东方红》。从那时起,《东方红》歌出陕北佳县的黄河岸,传遍了陕甘边区,影响了整个世界!

颂歌《东方红》表达了陕北穷苦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与深厚感情。后来,这支歌跟随着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移民搬迁,从佳县、米脂县、绥德县沿着黄河一路唱到了延安。

1944年,鲁艺宣传队从延安出发到陕北各地进行慰问演出,在佳县乌龙铺(今佳县乌镇),刘炽、王大化、张平、贺敬之、王岗等人在一个骡马店里和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二人不期而遇。他们坐在窑洞的大炕上进行访谈交流,由刘炽整理出了李有源为宣传移民而编写的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吆,他是人民大救星……”

李有源在1952年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等荣誉,授予了“人民歌手”的称号。

后来,为了体现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东方红》又把歌词的第三段改写成:“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达儿哪达儿亮,哪达儿有了共产党,哪达儿人民得解放。”

改写后的《东方红》在沈阳举办了首场演出,由刘炽指挥的大合唱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那首动听的《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

在李有源故居的大门前,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写着“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九个仿宋大字,落款日期是2008年9月16日。

由于是农忙时节,我们没有惊扰正在午休中的张家庄村民。步行了一条30多米长的砖铺下坡路,告别了陕北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告别了镶嵌在高原半山崖上的这个小山村。而我的内心底却有一股热流伴随着奔驰的车轮在山道上逐渐升腾、放大!

2、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号称天上来水的黄河,由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蜿蜒流经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北佳县白云山道观的山门口,一路向南,奔流到海不复回。修建在晋陕黄河大峡谷悬崖峭壁上的沿黄观光公路,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条长长的黑色绸带缠绕在黄河巨龙的身上,飘飘荡荡。而那些行驶在黑色绸带上面的一辆辆小汽车,如同一只只微型的甲壳虫粘贴在上面,斑光闪闪、小心翼翼地以六十迈的速度在蠕动。弯道实在是太多、太急了。

大约驱车40公里后,世界著名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歌曲的唱作者李思命的出生地——佳县螅镇荷叶坪村,就到达了。

荷叶坪,用东晋时期大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来形容——简直是“桃花园村”再次现世。这里俨然一派安宁和乐、悠闲自由的好去处。

农历1891年9月10日,中国著名歌手李思命出生于荷叶坪村。少年时期的李思命却因家贫无地,兄弟四人皆在风波浪里的黄河上搬船谋生。

在李思命旧居门前的一棵红枣树下,有幸碰见一位脚穿布鞋的李姓老人,坐在石碾旁拴绾一根挑水的扁担。老人说他小时候见过李思命,比他还大一辈哩。老人清楚地记得李思命逝于1963年7月。据回忆,李思命常年从事黄河水运,奔波在包头至潼关的黄河惊涛骇浪之中,他为人性格豪放、才思敏捷,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在搬船途中,李思命自编自唱了许多歌曲,是当地出色的大民歌手。他的唱秧歌、搬水船等拿手绝活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1920年,李思命在村里的春节闹秧歌节目中扮演了一位老艄公,他表演的《扳水船》以老船工与陈姑娘问答对歌的形式,唱出了闻名天下的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此曲一出即大受欢迎,并很快在黄河两岸传唱开来。

1942年,经延安鲁艺音乐家李绍华整理记录,《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上,很快流行于陕北和晋西北等地。新中国建立后,歌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多次入选陕西省和全国民歌专集,传遍了祖国各地。

李思命不但是黄河大风大浪里驰骋了一辈子的优秀船工,而且也是一位有着很高音乐天赋的著名民歌手。由于他对民族音乐的杰出贡献而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采访中,李姓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李思命舍身救村民的故事。1963年农历7月,70多岁高龄的李思命到河对面的山西丛罗峪去赶集,在赶完集和村民们乘船过河回家的途中,因所乘渡船超载而沉没。危急关头,李思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年迈之躯奋力抢救落水村民,终因水急浪大、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

一代民歌手魂归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他奔波劳碌了一生的生命之河!人民赋予了李思命英雄的赞誉!

作为一首生活的劳动号子,歌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以其质朴的民歌语言、粗犷的原生态声调和高亢浪漫的男子汉激情,表达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风貌;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母亲的深度热爱;展示了黄河儿女无比自豪的生活态度。

这首歌又名《黄河船夫曲》,因其简洁凝练而又深沉宏大的民歌旋律,以及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

原曲共分两段:

(一)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二)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又是一道慢坡。上得北山顶,我们站在长满枣林的石崖畔上,极目远眺被陕北黄土高原和山西吕梁山脉的大石山夹持下的晋陕黄河大峡谷,母亲河就像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向南奔流!

3、梦回《沁园春·雪》

从天下闻名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诞生地陕北佳县螅镇荷叶坪村出来,再次入道沿黄观光公路,向西南行进了大约二十多公里,到达了黄河岸边的千年石城“铜吴堡”。

县城的滩涂湿地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枣树林,每逢春夏之交,千万株枣树竞相绽放了米粒般大小的黄色小花,走过石城,人会沐浴在一股股浓郁的枣花儿香里,馨香沁人心脾!

随着那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枣花香渐渐地离去,和那小车轮胎叩击厚厚石板街的节凑慢慢地变得平静舒缓,我们心潮澎湃地远离了“铜吴堡”的地界。小车向西南行驶了七十多公里山道,爬上了清涧县高家洼村的一座山顶!

夕阳西坠,山色迷蒙。向东远眺,晋西北群山环抱下的茫茫原野笼罩在一大片黛青色的暮色中。我的脑海里不断呈现出一代伟人的笔下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

——可惜此时已入夏,哪得一见万里雪?!

从高家洼的山塬上下来,向北驶进了一条通往袁家沟村的山涧公路。毛主席“东渡”那时这里还没有盘山公路,甚至连一条醒目的羊肠小道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山高坡陡坑深、大军无法纵横驰奔的艰难状况!毛泽东军事集团的将士们又是怎样冒着皑皑的白雪爬到了高家洼山顶,去侦察敌情、勘察地形而为东渡黄河做准备的?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和作为革命诗人的毛泽东,他是伟大的——也是千古仅有的!

袁家沟,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在村子的正中央,把村子分隔成南北走向的两道沟。传说有风水先生说过,这是一架龙山。在两沟相对应的地方各流出一股清泉,想来就是那传说中的两只龙眼睛吧?全村人都饮用着这两股山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断流,村民们都亲切地管它叫“常流水”。

“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这是当年对袁家沟村貌的描述。白姓家族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前沟和后沟里。东、西两条小溪流顺势而下注入了无定河,最终汇聚在滔滔的大河——黄河里。

大气豪迈的《泌园春·雪》词就是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袁家沟村白治民旧居的窑洞里填写的。

当晚,袁家沟村老支书白炳池老人打着手电筒(停电了)在白治民旧居的窑洞里给我们介绍,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十三),毛主席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步行了三十多公里,于下午时分到达袁家沟村。随后,红军东征总部约一百多人也紧跟着主席来到了村里。前后共有三百多名红军将士进驻到袁家沟村。毛主席就住在白治民家的这五孔土窑洞里。同行的红军领导还有周恩来等人。

毛主席此行的目的是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白炳池老支书说,伟大的《东征宣言》也是在袁家沟拟写的。

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先后乘坐上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了黄河,踏上东去抗日的伟大征程。

毛主席和三百多位红军将士前后在袁家沟村住了十八天。在到达村里的当晚,天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冒着严寒、踏着厚厚的积雪,带领机关将士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塬上勘察地形。一代伟人站在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原上极目远眺,晋西北茫茫的原野上同样是一片皑皑白雪的景象。在那样的革命形势下,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被日寇侵略,作为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思绪早已经穿越了时空,又怎能不有感而发呢?!

回到袁家沟的土窑洞里,毛泽东当晚就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词。填词所用的小方桌今天仍然完好地安放在白治民旧居窑洞里的土炕上。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袁家沟村里,后来共走出四位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他也是一名在任上被拉下马的贪腐高官。在这个偏远的陕北小山村里,后来又走出了八位共和国的副省级高干,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和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真可谓中国出官员的“第一村”。

夜幕下,白炳池老支书用他那浓重的陕北清涧县方言对我们说:“袁家沟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是全村人都‘闹红’;二是毛主席东征走时带走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象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等都是在那一次走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继续闹革命;四是村里从清朝起就没有停止过办私塾,有文化的人走出去了就会有发展。”

在我们与白炳池老支书握手告别之际,我用打火机给他点燃了一支过滤嘴香烟。一刹那,在火光的映照下,佩戴在老支书左胸前的那枚中国共产党党徽闪现出一道耀眼的红色光芒,光辉划亮了山村的静谧!

(2016年6月12日初稿于榆林,2018年11月16日再改。)

沿着黄河观光公路

作者简介:武俊祥,男,汉族,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军校大学文化,武警部队转业干部,现职业人民警察,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作家班高级研修班学员,业余从事散文与小说写作,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共发表诗歌、小说和散文近20万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