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流动,重温ORID

2021-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阿碎碎

最近,我和家属去看了一部叫做《心灵奇旅》的电影。原本以为只是一部无悬念的动画,一如既往迪士尼励志片,却被感动得猝不及防——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一句,“假如再来一次,会有什么不同?”我不禁对家属说,这分明是一堂100分钟的教练课啊!

这部迪士尼动画,深深触动我的,除了前一篇提到的天然的好奇心,还就有是享受当下的感受——它让我想到了在引导工具中,触发对话发生的ORID。之前,我用这个模型和OH卡做了连接,归纳了OH卡提问顺序(《OH!不可思议的提问与看见》)。今天,我想借着影片里的“感受当下”,换一个视角,来重新谈谈对使用ORID框架的一些思考。

影片里,音乐老师Joe如愿以偿地举办了音乐会,可是他却没有预期的快乐。相反,他甚至有些迷茫,对于明天继续登台演出,不知道何去何从。女星多蕾西娅给他讲了个故事:一条鱼想要寻找大海,到处问大海在哪里。另一条鱼告诉它,你正在大海里啊!可这条鱼说,这不是海,这是水。

于是,音乐老师恍然大悟,原来我不是没有目标,而是失去了看到目标的眼睛。

我对这个眼睛的隐喻,理解为“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正如在工作坊里,众多当下的感受,才能汇聚成共创的流动和能量,才促成了美好的火花spark。

火花是什么?它不是人生目标,不是天赋,也不是一项技能,而是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你想要去生活的那一瞬间——而这些,都和“当下的感受”有关。

然而,当我们回看到这个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一切对话似乎都在跟速度比赛——音频是以秒或者比秒更小的单位来计算的,对话的语句匆忙且提纲挈领……我们一方面删去了思考过程,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没有必要做真正的省思。无独有偶,因为我的专业是中文,这两年时不时有一些同事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问我,如何能够写好作文。有趣的是,我发现这些孩子们的习作,无一例外都缺少描写。所以,我给他们的建议是,不用专业辅导,回去请耐心地给自己和孩子时间,邀请他们对这个场景“多说一点”。

这就像我们在这个时代里的对话,总是需要有一个人在场,用自己的方式,邀请大家“多说一点”的。说什么呢?情境和感受。

情境和感受,是打开“多说一点”话匣子的钥匙。

我们再来看一遍ORID的框架。ORID是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 Decisional的一组缩写,也是人们自然思考过程的四个层级。它们的递进层次,诠释了一系列好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简单而言,当在一个场景里出现需要讨论的焦点问题,一般都是从感觉出发,让参与者与主题做连接,建立某种关系,再进入更深度的思考,目的是获得主题的意义,最后上升到决定层面,讨论一些新的方向或可能性。

我回忆了自己主持和经历的很多工作坊,发现不自觉的,“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开放式问题。乍一看,这是一个平等民主又鼓励大家发散的提问,但实际情况呢?我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沉默不语,表示“没有想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个开放式问题,也会导致扼杀对话的结果呢?

在“情景和感受“的启发下,我连接了ORID的框架。由于ORID的套路是在逻辑思维层次上递进,不断引导对方往高层次去向内思考的,因此,突如其来的一句“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参与者还没有经过客观性层次Objective(情境)和反映性层次Reflective(感受)这两层,就直接跳跃到了诠释性层次Interpretive(理解),内在还没有把需要讨论和思考的议题好好消化,就要去回答消化出了什么,自然是无从说起的,更不用说去到决定性层次Decisional(行动)了。

如果,我们能从客观性层次Objective(情境),逐渐往前推进,在反映性层次Reflective(感受)和诠释性层次Interpretive(理解)这部分多做一些思考,将情绪、感觉、隐藏的形象和联想做一些连接,继而寻找意义和价值,那么,那个决定性层次Decisional(行动)的结论“所以呢”就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当然,这里的ORID层层推进,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同一个焦点维度上进行,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每个层次上所设计的问题,都指向不同的方向,例如:

O - 在过去的2020年,你阅读了哪些书籍?

R - 你看到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什么?

I - 你在最近的项目中获得了哪些成长?

D - 春节计划去哪里旅行?

那么,这样的对话也是无法取得高逻辑层次回应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还想到,在引导工作坊的前期准备中,我们也时常会和发起人Sponsor进行会议目标和产出的沟通,此时也会用到ORID框架。然而,在我经历的好几次沟通中,第一次都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POI,它们大多偏向于决定性层次Decisional,例如“让大家能在新的组织架构里更好合作”,而不是一个在过程中获得什么感受和体验的探讨。

“假如再来一次,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要明确工作坊的目标,也许可以再追问一些关于反映性层次Reflective(感受)和诠释性层次Interpretive(理解)的问题,以便更清晰地厘清在这个决定性层次的背后,是怎样的思维流动过程,以及隐藏的盲点和禁忌话题。

再回看ORID方法论背后的前提假设,首先,它假设我们是在摸得到、看得到、感觉得到的世界中找到生命的真相。我们是透过经验了解真相,而不是从学术性的抽象理论或虚拟的情景中了解真相。其次,这种方法假设真实的感受和情绪是从这些经验中产生的……第三个前提假设是,意义并非只来自高峰体验或深奥的文学作品,而是来自生命中许多看来平凡的遭遇。意义是通过不断消化处理我们拥有的真实生活所得出来的。第四个前提假设是,在决定性层次当中,进行对生命的洞察是为了将它投射到未来。(《学问ORID》P26)

所以,你准备好投入每一个当下,来促成对话和生命的流动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