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话题

教育之殇

2020-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山水之间369

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的学生和我说了一件很让我痛心的事情,他说,刚上初一分班考试的时候,他是全校最后一名。这件事给他的打击很大,成绩不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眼中,他是一个差等生,平时的上课中“歧视”非常明显,比如他在班里第三位,老师在叫学生的时候,会在叫过第二位后直接叫第四位回答问题,他完全被忽略过去。初三一年,他甚至没有被英语老师提问过一次。老师在看卷子的时候,会先看学生的名字,然后会专门把前几名的孩子摘出来,细细地写评语,再把最后几名摘出来,然后给统一的分数。

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老师身上,更重要的是同学和同学之间。比如班里前几名只和前几名的同学玩,当他去问优等生问题的时候,那些同学会完全忽略他的存在。在所谓的“差等生”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味地巴结优等生,装模作样地凑在一起,然后在另一些差等生面前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另一种就是像他这样的差等生,自己学习,偶尔会和那些优等生硬刚。

我忽然想起另一个同校的学生和我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她说:“我对这个学校没有一点点的留恋。”

我从来没有想到,班级里竟然也会有这样明显的等级,会有和外界一样的人情世故。也许正是这样的情况让我的这个学生看起来似乎很活跃,其实内心很压抑。他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尽管我一再说,高中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仍旧表现地灰暗。

可能这样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只是,我还是觉得很悲哀,为这位学生,为那些优等生,更为老师。

这个孩子在被人排挤的环境下成长,内心渴望被认可,却得不到认可。那么我们宣传再多的老师是蜡烛,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讽刺。

对于那些优等生来说,在很小的年级就已经懂得了阳奉阴违、溜须拍马、趋炎附势,他们就算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老师而言,我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同行,可能无法理解墙内的辛苦,包括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比如不合理的加班制度以及各种各样我不知道的内情。可是,当一个老师有意忽略一个学生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内心作何感想。他也许并不知道,若干年之后,真正懂得问候自己的其实恰恰是那些成绩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而这些所谓的优等生,可以对中学老师这样,当然也就可以对大学老师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也不过是他成功的踏板,也许过了这条河,桥也就无用了。

而根据各种数据显示,在这个社会上,真正能做出成绩的人恰恰是那些班里的中等生,而绝非优等生。

我一直觉得“分数论”只是一个书面化的东西,是考卷里的东西,直到听了这个孩子的话,我才觉得其实“分数论高低”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可能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