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不问收获,默默耕耘

2024-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黄思明
1941年8月1日,我还是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准备攻读博士,同时已经正式当了三年的科幻作家。那天,我赶着去见《惊奇故事》的主编约翰・坎贝尔,当时该刊已经登过我的五篇小说。我急着见他,是因为我有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
这个点子,是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银河帝国衰落的始末。想必我的兴奋有感染力,因为坎贝尔很快变得和我一样兴奋。他告诉我,别把这个题材写成短篇,应该写成系列故事,把第一银河帝国衰亡和第二银河帝国兴起之间的一千年动荡期,作一个概括性的完整叙述。坎贝尔还和我共同发明出“心理史学”这门虚构的科学,作为这段黑暗时期唯一的明灯。……后来,由于我和“双日出版社”合作愉快,1961年初,双日的编辑提摩太・谢德斯告诉我,国外有一家出版社,找他们接洽基地系列的翻译授权。但是这套书并不属于双日出版社所有,所以他将那封信转给我。我耸了耸肩,答道:“我没兴趣,这套书从没为我赚过任何版税。”……然而,面对这些声浪,双日出版社的态度远比我严肃得多。虽然有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双日一直尊重我的意愿,可是随着千呼万唤与日俱增,他们终于丧失了耐心。1981年,双日直截了当告诉我,无论如何要再写出一部基地小说。为了让这个要求更具吸引力,合约上所注明的预付金,十倍于我通常的价码。……1982年10月,基地系列的第四本书《基地边缘》终于出版,随即发生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立刻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事实上,这本书在该排行榜停留了二十五周,令我万分惊讶。在此之前,这种事从未发生在我身上。——摘录自阿西莫夫《银河帝国全集》1986年所写的《“基地”背后的故事》
书籍封面‖如侵立删 如侵立删

热爱驱动的孩子,不为名利双收,矜矜业业,生机勃勃。阿西莫夫写“基地系列”前三部,丝毫没有啥收益,仍然激情满满。

当然,基地系列续集4-7册,终于厚积薄发,带来了很大收益,在金钱欲望的刺激下,阿西莫夫一口气又写了这四部。

所以,有时候,真不是努力没有用,而可能是你不能耐心等待,诚如科幻大师的阿西莫夫,也要等待二十多年,才让基地系列科幻小说闻名世界。

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天才如刘慈欣,也花了26年,才得到科幻届的诺贝尔奖——雨果奖。我们更不谈矜矜业业做学问一辈子的杨绛先生为了支持丈夫钱钟书,放弃了学业,随着钱钟书一起出国,前途茫茫,试问有多少人有这个勇气呢?而你,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没成功就是世道不公,就是老天瞎了眼呢?[加油][加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