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吟秋声:大器,应是“无成”——天津高考作文题下水作文
导语:
高考作文题已经公布,各地命题各有特色。本人对于“富有时代气息”、“推动社会发展”的命题没有兴趣,个人比较欣赏天津卷与“器”有关、江苏卷与“语言”有关、上海卷与“被需要”的作文题。而其中最感兴趣者,乃江苏题也,故试作一篇,以表己见。
天津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大器,应是“无成”
——稚吟秋声
“器”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狗的叫声。金文的“器”,字形中间是“犬”,四周各有个“口”字,代表一只狗正张口大叫。小篆的“器”,字形和金文相近。“器”后来本义消失,假借为器具。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才华,如 “庙堂之器”。
成语“大器晚成”,原意是“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现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此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因此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成语“大器晚成”约定俗成的意思,即: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笔者先前对此从未加以怀疑,几年前翻阅《易中天先生讲诸子百家》,意外发现,他将“大器晚成”写作“大器免成”,于是心生好奇,对此溯源一番,发现这一成语大有学问,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道德经注》为“大器晚成”注曰: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首先提出异样观点的是清人吕种玉,他在《言鲭》中指出:“大器晚成,非也。道德原来乃大器无成,其义甚精。晚成之说,后人相沿袭耳。”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老子》乙本,将 “大器晚成”写作“大器免成”,这与清代学者考证出的“大器无成”,在意思上不谋而合;而1993年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种比汉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一书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写作“大器曼成”。
自此,现代学术界也开始逐渐接受“大器无成”这个说法。有语言学专家认为,先秦“曼”的确有“无”意,“大器曼成”即“大器无成”在语言学上有根据,“大器晚成”与下一句“大音希声”连在一起,应该这样翻译: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大的音响听起来反而没有声。
由此看来,“大器晚成”应为 “大器无成”。对此又如何正确理解呢?
我们很多人,很多家庭,很多父母,总是想给孩子设定一个一生幸福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努力做一个成功人士,而这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是非常富有世俗意义的,也就是说,这个“成功”,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这样的成功,铸就的是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所谓“幸福”,对个体感受而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苦短,与其关注结果,倒不如关注过程。这个结果,是特定的、所谓“成功”的结果,因为没有一对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希望他失败的。而这个过程,其本身却无关“成功”,只要将关注点放在“追求”本身就可以了,专注于追求本身,享受追求的过程,那么即使最终结果也许“无成”,但也活出了生命的最终意义,也可成“大器”了。
十几年前,笔者曾购买过一本厚厚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幸福之路》,还没读完,随意放在办公室堆放学生作业的置物架上,却被同事“借”走了,后来再也未曾见过其踪影。前几日忽然忆及它,重新网购了一本,虽同为傅雷翻译,但内容却削减了很多,内心深为遗憾。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是使人不幸的根源所在。他认为,人类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而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罗素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坚强地生活,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我为什么活着》中明确表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可以说体现了他“不过分关注自我”的人生理念。因此可以这样说,从过分关注自我到消除了对自我过分关注的过程,无疑便是罗素从厌恶人生到热爱人生以致走向辉煌的轨迹所在。他的著作《幸福之路》,凝结了他希望以此来给更多的世人以借鉴和启示的良苦用心。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罗素的人生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过分关注自我,意即不过分关注自我情绪和情感,不过分关注自我得失,还有就是不过分关注自我结果——不要过分关注个体的“成功”与否。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分看重成功的结果,正是现代人功利性思维模式的典型,焦虑、紧张和沮丧等等心理问题都由此随之而来。用罗素的话来说,他们视野的焦点无不锁定在自我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深陷在以自我为核心而患得患失的泥潭之中。
试想,假如每个人的生命只关注享受生活本身,关注的是生命的过程,专注于追求的“过程”本身,岂非离幸福就接近了许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罗素的想法,恰恰印证了老子的思考。大器无成,方能求得其人生幸福之“大成”。
u=2854604896,1193685972&fm=27&gp=0.jpg u=3620436825,2953940426&fm=173&s=C18A9B553BC9505F949310680300E078&w=640&h=257&img.JPEG u=3690476787,3812112297&fm=173&s=5E0616655C4773780CA058C50300C0A2&w=640&h=446&img.JPEG u=4060301474,3824382280&fm=27&gp=0.jpg u=4207680067,391052031&fm=27&gp=0.jpg webwxgetmsgim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