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摩演教图》
2022-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晚集
《维摩演教图》为宋代白描人物画,明初藏于北平真如寺,清初流入清内府,后被康熙赏赐权臣索额图,索被抄家后,此卷重回清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中讲述的维摩即维摩诘,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信奉大乘教。一次他称病在家,释迦派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望他。宾主坐定,维摩身边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当花落到舍利弗身上时,他慌忙用手去掸花。维摩即指出其心中有物,凡心未退,并乘机说法,使文殊诸人深为叹服,大乘佛教遂得以布扬。
这个,怎么说呢,如果是我,肯定不会去掸花,我会将那花收纳入囊,珍存于心,任什么道理法门,也不如手中的美好更为重要。
这是图之一幕。恬静安详若斯,睹之让人心境澄明。可是,我这冥顽不化之人,竟然在小我的心底冒出一个疑问:这般层次的神明,他们每天吃什么?食品衣着谁来供应?谁来提供后勤保障,让他们能够坐而论道?
也许答案是他们不吃东西,无需任何保障,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其实也没有必要太深究这些,在道的层面,就论道好了,不要讨论地瓜和大葱。
物我两忘固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但是若要超越物的阶段,必先经历物的摆布,然后才能自在皆空。
任何教义,我以为,归根结底仍是一种三观,是一种所谓哲学思想,是指导我们度过百年时光的启迪。但是,外在启示如果不能被感知,那就只是一篇空话。人道的提升还是要靠自己坚持不懈去体验、去思索、去修行。哪怕到死也无法悟道,至少在道的路上跋涉过。
人这辈子,其实是个思考的过程。但是,有些人在生活的捶打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功能和动能,这种人生就难以称为修行,注定只能局限在物的层面。
思考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所以,教育就是引导思考。
随图附有经文一篇,且观之赏之,书法、道义,任君采撷,以证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