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恒沙

寻隐者不遇:唐朝三位大诗人因此分韵作诗,却展现了三种境界

2019-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限轮回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的鼎盛王朝,其表现之一,就是儒、释、道等各种思想流派都得以蓬勃发展。因为皇帝姓李,自认为是老子的后代,所以,道教在唐朝的发展尤为迅猛。各地的道观、道士数量很多。达官贵族,甚至皇亲国戚,都热衷于拜访道士。诸如袁天罡、李淳风等等,受到皇帝的器重。因为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所以很多道士隐居深山密林,从而引起了一阵“寻隐”热潮。

​诗歌是生活的写照。在唐朝的诗歌之中,“寻隐者不遇”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题材,而其他朝代此类的诗词却很少。我们都知道,贾岛的一首诗就是《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求一面之缘的焦虑。同时,也表现了隐者的高洁不俗,神秘莫测。因为寻隐者不遇,所以才有了感情上的触动,艺术上的灵感。相反,如果遇到了隐者,恐怕“寻到”的意味反而不如“不遇”更有意思。所以,在唐诗当中,“寻隐者不遇”的诗,比成功访到隐者的诗,要多得多。正是因为很多大诗人们都有一个“隐士梦”,希望早日得道,才留下了许多“寻隐者不遇”的诗歌作品,也侧面展现了大唐盛世“寻隐”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个小故事。

故事中有三位大诗人:韩愈、窦牟、韦执中。韩愈韩退之,自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坛领袖。窦牟,字贻周,也不得了,他与四个兄弟:常、群、庠、巩,皆才华出众,被称为“五窦”,与当时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众多名人交往甚密,时任东都留守判官。韦执中,唐朝诗人,时任河南令。

有一天,三位好友相约,一起去拜访一位有名的道士刘尊师。结果,人家没在家。这三位感到非常遗憾。但是又不能白来一趟,干脆,每个人都谈谈感想吧。于是,就按照相约作诗的规矩,用“同寻师”三个字为韵,每人抽一个字依韵作诗。窦牟抽中了“同”,韩愈抽得“寻”,韦执中抽的是“师”。三人分别依韵做了一首诗。

1.《陪韩院长韦河南同寻刘师不遇(三字分韵,牟得同字)》  唐  窦牟

仙客诚难访,吾人岂易同。

独游应驻景,相顾且吟风。

药畹琼枝秀,斋轩粉壁空。

不题三五字,何以达壶公。

仙人的确是很难见到的,但我们这些人岂能善罢甘休。即使见不到,如果自己来,就看看景色;如果大家一起来,就吟诗作对。这药田中遍布奇珍异草,轩堂内清静幽雅。况且墙壁还空着,如果不题首诗,怎么能见到神仙呢?“壶公”,指传说中的仙人。这首诗体现了窦牟对于“寻隐者不遇”,是一种随意而安,同时又诙谐乐观的心境。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顺”,顺从自然,安之若素。

窦牟的诗中,称呼韩愈为院长。按照《唐国史补》:宰相相呼为元老,或日堂老。两省相呼为阁老。尚书垂郎郎中相呼为曹长。外郎御史遗补相呼为院长。同时,称呼韦执中为“韦河南”,可见,当时三人应当在东都洛阳时。据以上推断,韩愈当时应为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时间大约在810年左右。

2.《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  唐  韩愈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秦客,是假托之意,不知道仙人的身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此地的,只知道这里是很深幽的仙境。去时乘鸟,来时御风,想象中应该是一番仙风道骨。院中霞光映照,院外苍松鹤鸣。这苍松的形象,就好像仙人的影子一样,隐身在此,让人自觉地恭敬严肃起来,不敢有丝毫的偷摘仙桃的心思。蟠桃是西王母蟠桃园的仙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吃了长生不老。这里表示对道教教义的尊重。由此可见,韩愈的心境是庄严肃穆的,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敬”。

3.《陪韩退之、窦贻周同寻刘尊师不遇,得师字》  唐  韦执中

早尚逍遥境,常怀汗漫期。

星郎同访道,羽客杳何之。

物外求仙侣,人间失我师。

不知柯烂者,何处看围棋。

很早就很崇拜道家的逍遥圣地,但一直也没有时间来拜访。汗漫,指无边无际,渺茫未知。星郎,指韩愈和窦牟。在古代,人们认为郎官和星宿相应,因此又称呼郎官为星郎。羽客,羽化成仙之人,指代刘尊师。今天和两位官员前来访问尊师,但是刘尊师却杳然不知所踪。大概是去往尘外世界寻找仙侣去了,而我们却失去了和尊师见面的机会。也许他们在山里下围棋,烂柯人正在一旁观看呢吧。韦执中的诗,与以上二位的心境又有不同。在他看来,不论时间还是空间上,仙人是比较虚无缥缈的,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空”。

虽然三位好友同时来寻仙不遇,但每个人的心境却是不一样的。而“顺、敬、空”这三种境界,恰恰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寻仙的思想,也正是“寻隐”现象的思想根源。综合来看,个人以为,只有窦牟的思想算是比较接近道教的本义。正所谓:

寻仙不见仙,亦是个中缘。

居尘应悟道,万事法自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