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成长:在亲情中寻找自律的平衡

2024-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卉含英2024

当今,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自由意志高度觉醒的鼎盛时代。我们倡导尊重他人,包括让亲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去过度干涉。然而,当理论遭遇现实,特别是面对至亲之人时,这份尊重往往变得复杂而微妙。

我们常被“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绪”的理念所触动,但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这份尊重似乎难以完全践行。我们担心亲人的选择会让他们吃亏、走弯路,于是忍不住想要提醒、想要干涉。

之前,我家先生看到我和儿子的一些小问题与小毛病,时常这样对苦口婆心地规劝:“换了别人我就不管了,正是因为是你们,我要对你们负责,所以我要管。”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我们的担忧与深沉的爱。

然而,这种关爱并不会让我们有所改变,反而认为他大惊小怪,管得太多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地对他说:“我倒希望我们是别人!”希望他把无微不至的关爱给我们,把事无巨细的批评给“别人”。

平时,我有坚持日更的习惯,一切打扰我计划的事情都会被我推迟或阻止。当我没有想到日更的时候,先生会提醒我。我反而会因为他的提醒而感到反感,心里甚至与之对抗的念头。哪怕他要求我做的事情,是我想做的,是有利于我的事情。

这就是人性。我坦诚地与他交流,向他表达了我的感受。由于我的真诚,他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倍感无奈,生气地说,以后再也不这么管我们了。

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放手”反而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我和儿子并没有因为他的“不管”而变得堕落,反而开始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对于这样的结果,先生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具有自律的潜质,被别人管多了,就失去了主动性与积极性。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难以改变的坏习惯和臭毛病,而改变这些习惯需要巨大的毅力和时间。

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人时,往往容易忽视改变的难度和痛苦。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却难以理解他们改变的艰难。心理学家指出,太想管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管不好自己。这种心理在家庭成员之间尤为常见,父母常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艰难和挑战。

因此,在要求孩子做到之前,我们应先要求自己做到。如果我们自己也无法做到,那么便不应强求孩子。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便利、诱惑和压力。我们不应仅凭自己的想象去评判他人的生活,而应学会尊重和理解。

在亲情的纽带中,我们既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也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让彼此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前行。最终,我们会明白,真正的尊重不仅是对他人的放手,更是对自己和他人成长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