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少有人走的路

心灵成长之旅|第十三周: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2017-10-05  本文已影响26人  心理咨询师李彬

说了什么

无回应之地,即使绝境

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匮乏干瘪,哪怕他们是天才。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它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婴儿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觉得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这种心灵的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的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的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不仅母婴关系,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理发展阶段,一元关系的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灵上都是一体的。核心规则是“剥削”。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够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二元关系的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核心规则是“控制”。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3-6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别人有独立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关系中的“好”的越多,一个人就越是能整合。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婴儿就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坏”的,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能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一元世界极其孤独可怕,所以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是知道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了。二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当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后归于一元世界。

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利游戏

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的表达了,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好”和“坏”,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的好处理了很多。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的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中的“坏”。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中的互动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的互换位置。

卡普兰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感受

1、评论区有这一段:戏剧三角,比如一些电视剧中的剧情,女一是受害者,女二是破坏者,男一是拯救者,女二通过一系列手段,放大男一女一二元关系中的“坏”,从而将二元关系拉到三元关系,而结尾是女一男一克服种种困难,即消灭三元关系中的“坏”,进而升华到二元关系,通过那些坏的概念产生到消灭,反而使它们结合得更加紧密。

这个说法比较容易理解,但前面说到从一元到二元,再到三元关系,之后再回归到二元,达到一元。真的好玄妙,只能说自己目前还理解不了。

我享受一个人的自由;与朋友相处,亦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一群人相处,我奉持“性本善”说,那么,我是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之中呢?

我一个人自由自在,但我也希望有亲密关系的陪伴,却又觉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一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那么这是说我是处于一元关系中吗?

2、问答中这个暂能看懂: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心中的“好”,先需要把自己内心的“坏”投射到二元关系中,然后又为了保护好的二元关系,而去把二元关系中的“坏”,投射到三元关系的世界中。但随着人性的成熟,先是能处理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坏”,接着又能更好的处理二元关系中的“坏”,最终能处理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中的“坏”,而彻底整合了内心的好与坏,达到“顺为凡例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的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坏”,所以需要引入他建立二元或三元关系,待到解决之后,再回归至一元。

那么,一个享受孤独的人,根本不需要特意去建立二元乃至三元关系,为何说在心理学中是不行的呢?

总结

1、关系很复杂,似乎想简简单单,却很难。

2、慢慢体会,也许某天就体会出了感觉。

3、不懂不要紧,继续刷认知,只故事,也许潜移默化的吸收,积累,兼容并蓄亦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

                                                        2017.10.0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