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自己的世界中(5月心得)

2018-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万拔萃

从小到大,别人都爱夸我嘴甜,爱喊人,活泼开朗,热情好客。

然而越长大,越发现自己是个孤独的人,越发现心底里并不喜欢自己热情活泼的样子,也不好客。

我不知道我怎么了?

自从参加了旅程班的学习,在“觉察”这条路上探索到了更多的信息。

记得小时候,家里只要来了人,我都会问“爸爸妈妈,我喊Ta什么呀?”,然后“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热情的喊着,一边端茶倒水搬凳子,几乎所有人都夸我乖巧、听话、懂事、嘴甜。

就这样,我慢慢长大了,我发现只要有人的地方,我都能迅速的融入进去,别人也很喜欢我的热情。

特别记得上大学期间,小吃一条街很多的店铺我都熟悉,很多老板们也都认识我,包括医疗中心、食堂、宿管阿姨等,我几乎每个人都认识。

刚开始毕业几年在苏州,每到周末不是和朋友们约成一帮到处去游山玩水,就是把小伙伴们请到家里来,我会用大半天的时间忙乎一桌子菜,吃吃喝喝感觉好开心好幸福。

2011年来到合肥以后,我也混了很多圈子,合肥管理读书沙龙,安徽九型人格俱乐部,有间客栈,罗辑思维,小麦工作室等,还有一堆身心成长工作坊。

大咖云集

好像我非常需要依赖这些圈子,否则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在家里也是一样,我需要老公的陪伴,否则我就觉得他不爱我。

再慢慢的,我感受到即使我在这些圈子里,我也不属于这里的,我越来越不大喜欢这些圈子了,虽然每次参加圈子都能收获很多,但我好像越来越不喜欢参加了。

自2014年有了孩子之后,我就借机离开了很多圈子。

我尝试更尊重自己的内心,那些不是真正欣赏喜欢的人,就不去对话,也不假装用微笑去迎合;那些不想参加的活动,就不去,也不找很多理由去搪塞。

但,即便如此,圈子外的生活,也并非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真实放松美好,总觉得还是有些地方不大对劲。

活在自己的世界中(5月心得)

我看到自己,从原来的一进入“圈子”就“拼命求关注”的状态,到后来的不怎么跟“圈子”打交道。

到底怎么了呢?

旅程班的第一次课,再次把我的“疑问”折射出来,被点名是那个被人喜欢又有点距离的人。

我先是有些诧异,觉得是不是她们不喜欢我?平静后,我觉察,我也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随着课程的进行,小伙伴们的反馈,我探索到的和联想到的部分是:

5岁之前,还没有弟弟的时候,爸妈在地里干活,只能把我放在家里,那种“一个人”的日子还是很多的,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安全感不足”的开始。

于是长大后,我既渴望“有人”的地方,我以为那里有陪伴,有温暖,有连接。可是这些毕竟属于“外在”,“内在”还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力量,自己满足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当我深入的看到这些时,我好像轻松豁然很多很多。看到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在家的生活,看到了为了融入圈子迎合圈子,而做出的很多努力。看到了自己的很多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建立在过去的那些经历中。

现在,我是一个成年人了,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面对喜欢的圈子,可以多说些话,多做些事。面对不喜欢的圈子,我可以选择不参与,不融入,同时我也可以不评判。

当我感到孤单落寞的时候,和圈子无关,和老公无关,和家人无关,可以接纳,可以看见,也可以继续等待,也可以继续探索。

活在自己的世界中(5月心得)

当然,即使“做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代表要屏蔽外界,还需要尽可能的关注“圈子”,关心家人,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发自内心的说,我特别需要“圈子”,尤其是咱们“旅程班”这种高品质的圈子。忙的时候,彼此忙碌。不忙的时候,偶尔聊聊天谈谈地。累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也可以在这里倾诉,有人看见,也有人懂。我也因此不再迎合别人,也不再嫌弃自己。而且还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放松,越快乐。

真的,特别珍惜。爱你们。

活在自己的世界中(5月心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