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古易原理中国传统文化

[古易原理]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2人  陳_旭_東
[古易原理]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这八个字,实体内容只有六个:「动有常,刚柔断」,其中除了「矣」是虚词,还有一个「静」字,始终游离于团队之外,与「动」比较,是空降兵,是舶来品。

这个「静」不可或缺,因为它承上启下,少了这个字,《系辞》就中断了上下文的自然联系。

首先,「静」相当于音乐里面的休止符,以此分野,前边所说的全部内容,尽管没有涉及一个「静」字,读者也未必认知到这一点,但是《系辞》的作者不会苟且,这里是一个段落,与后边界限分明。

其次,「静」客观上也是对前边全部内容的总结,原因如前,层次如后。

其一,之所以此前说的都是「静」,是基于「乾坤定矣」。既然「乾坤」已经稳定下来了,那么其表现形式就当然应该呈现静态,否则「定」从何而来;

其二,「乾坤」之所以稳定,是由于「天尊地卑」,是「天地」这两个元素本身的属性直接左右了结果;

其三,「天地」二者的属性得以确定,取决于它们的结构形式。《系辞》告诉我们,一种上下有序的组合,即「卑高以陈」,是其间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之所以「静」,归根到底是天地各自归「位」的自然结局,《系辞》的「贵贱位矣」,说的就是这种有序组合结构模式。

《系辞》围绕「天地」这两个元素和「位」这个存在形式,不遗余力,费尽心思来披露其间的「理」,终极目标是为了以此打造《易》的基本理论体系。

再次,所谓「动静有常」,《系辞》认为这两种矛盾的存在方式都「有常」,无论出现的是哪一种形态,都是常态,不存在反常的可能性。

虽然在大的方面,在空间环境上,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静」的背景之下。但是,这是相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如此。在大环境属于「稳定态」的时候,局部状态恰恰相反,是不稳定的,是运动的。《易经》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结构模式。

第四,「静」是由「位」决定的,说的是本质。而从本质上来看,动静是不存在差别的,因此仅仅靠「位」的理论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静」的认识问题。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循因果关系,寻找导致结果的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力。

按照《系辞》的观点,「静」始于元素的原始态,「天尊地卑」,现实中的「天地」这种人人皆知的结构形态,是「天地」这两个基本元素,秉承其内在属性自然驱动的必然结果。矛盾是变化的基础,稳定是存在的前提。

「天地」二者作为单纯的元素,以「卑高以陈」为模式,最终的归宿势必走向组合,从理论上的单一变成不单一。实际上,无论是稳定态,还是动态,元素在本质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单一。比如「乾坤定矣」,是「天尊地卑」的产物,属性决定了定位,换句话说,天在上、地在下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元素的组合形式之一。

元素不组合,就只是元素,无论它们属性如何,不存在「尊卑」也无所谓「贵贱」,因此也就谈不上稳定还是不稳定,因为它们面临的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元素单一存在的几率微乎其微。至少在人的视角,只能如此。

第五,我们说「动有常,刚柔断」,针对的是「动」的原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刚柔」是「动」的驱动,类似于人的心脏。反之,「静有常」的原动力又是什么?

「动」、「静」二者有本质差异。「动」有一个明显的本质特征是「推陈出新」,而「静」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天赋」,非关人力。

「动」这个特有能力的「阶段性」也非常单一,仅限于「刚柔」这个阶段,除此之外,天下太平。但是《系辞》不这么认为,《系辞》将「刚柔」二者合称之为「善」。也就是说,「动」才是最美的烟火。

物以稀为贵,「刚柔」的这个特殊性,使得「动」不仅成为《系辞》的精髓,也成为整个《易经》的立论之本。所谓「刚柔者,立本者也」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正是因为只有「刚柔」才「动」,这样一来,表面上不动而「静」的情况就显得相对比较多,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只说现象。

一是单一元素的情况下,不动;

二是虽然两种元素组合了,但是并非「刚柔」这二者,也不动;

三是超出了两种元素组合的情况下,不再叫「动」,而是叫「变化」等等其它的名词。性质也大不同。

所以虽然「刚柔」存在自身的对应元素,《系辞》后边将它们命名为「阴阳」。但是,却不好直接说「静有常,阴阳断」,这个说法不成立。

尽管在「阴阳」的组合结构下,的确呈现的是「静」,但不等于「静」取决于「阴阳」。这也是「动」与「静」,「刚柔」与「阴阳」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因此「刚柔」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易经》的核心理论根基之一,对什么是「刚柔」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不同,就能够自然反映出各自对《易经》的理解程度。

最后,关于「断」。这个字有点复杂,比「判断」的涵义要复杂很多。一方面,在客观上,「刚柔」决断了「动」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结果;但是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人通过对「刚柔」的发现,也可以提前判断这个「动」的内涵与外延。主观上,人可以积累知识,从而认识这个「刚柔」的规律,实现预判;客观上,人可以做出决断,创造条件,使之完成「刚柔」的演化,并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这里的「断」,有一点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谀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