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认知天性》这本书,然后整理了笔记。
最初了解到这本书是2020年上半年,在家上网课时一位老师提到的。现在再看这本书的内容,发觉原来以前那位老师上课时“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拿我们班上的同学在做试验,验证书里对于教师提到的方法是否有效。。。
去年十月底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也记录了一些笔记,但是当时没有好好总结,而且现在的阅读方式与之前也不太一样,于是近段时间打算重看一遍。刚开始3月底的时候还在想学Java,觉得这本书应该可以有些助力,但出于种种原因,我4月初的时候经过考虑还是决定放弃Java,不想违心去学,因为真的没有兴趣。我找了另一个技能去学习,前段时间也花了挺多时间去学那门技能的课程,基本入门了吧。但感觉效率好像有点低,还是想多看一些学习力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底层能力之一,多花些时间去了解也很合理。
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生成性学习、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多样练习、测验、合意困难、细化等等,都比较有意义。生成性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在得到答案之前自己去摸索,去试错。检索练习就是回忆所学的内容,书中说检索的过程越费劲,知识的记忆/强化效果就越好,并且需要重复多次地去检索。间隔练习是指同样的知识隔一段时间再复习效果更好,比如过一晚上,等第二天来检索复习前一天的知识效果会更好。因为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在整理巩固消化一天的内容,这一点我以前也深有体会。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可以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测验就是学习一段材料过后问自己几个小问题来检测刚才的学习效果,quiz。合意困难是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小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从长期看能提升学习效果。因为学习是辛苦的,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细化是指以熟带新,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以往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其它的方法包括学习知识或技能之前要做好预习;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确定知识的重点,有重点地去学等等。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误区,比如不应该把心思花在做笔记上,因为那些方法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办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说到底就是做了一些表面功夫。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所以不要把心思花在做笔记上,把笔记做得精美除了美观实际意义不大。此外书里还提到不要短时间内重复阅读,练习同一个知识,填鸭式地集中练习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其实只是暂时的优势,长时间来看遗忘的速度会很快。而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自己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
《认知天性》这本书很枯燥,毕竟是翻译过来的,行文不像国人写的那么流畅。虽然去年看过一遍,但再看还是觉得好枯燥,以至于每看十几页就要停一停,歇会儿再看,可能大脑对于这些生涩的内容总是本能地逃避。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吧。我感觉自己不会再看第三遍了,以后如果想看翻阅笔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