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必得瑰宝会员专题

诗的沿革与各流派特点(八)绚烂多彩的盛唐诗坛

2021-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春城隐士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鼎盛的局面。这一时期的诗歌常常体现出盛世昂扬的精神风貌。


隐逸诗人群体:

魏晋南北朝以来,因政局动荡、社会离乱导致许多文人产生了避世心理,及至初唐,王绩等人的田园诗作品亦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加上唐统治者出于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教化风气目的,屡屡下诏求贤征隐。

社会日益繁荣,文人的入世心理已超过避世心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隐逸诗人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形成。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江南水乡与塞北高川不能兼得,导致南朝文气过于柔弱,北方文风过于粗犷。到了盛唐,南北交通,东西贯穿,诗人可以自由游历大江南北,兼得南北气象,这种气象也同样体现在诗文中,将山水田园诗拓展到新的境界。

孟浩然:

(公元689~740年)隐居鹿门山,年近四十赴长安应举,失意而回,在吴越间游历。后入张九龄幕府,开元28年病卒。

孟浩然一生几乎都在隐居和旅程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内容也多如此,如:

全篇借景抒情,写羁旅愁思,匠心独运,“不言愁而愁字之神已摄。”——《唐诗偶评》杨逢春。

孟浩然擅长白描手法,他不用钩奇抉异的语言,在平白朴素中见出空灵传神之境,如:

《过故人庄》以自然的笔触描写了作者的一次访友经历,充满浓郁的田园气息。

孟浩然在隐逸中同样饱含着积极的入世精神,渴望一展抱负,如:

作为盛唐的前辈诗人,孟浩然以情景交融的境界、清旷平淡的风格,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而他隐逸却不忘济世的情怀,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王维:

(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开元9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笃志奉佛,对佛理有极高的领悟,妻亡后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

王维的诗作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往往着墨不多而意境高远,被后世尊称为“诗佛”。

王维常用佛家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用佛家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如:

“安禅”是佛教的一种修习活动,“毒龙”是佛家用语,指妄念烦恼。诗人将禅语禅意融入诗情,既符合吟咏庙宇的景况,又体现出作者超脱的意趣。

《终南别业》写作者隐居终南别业的生活,将诗情、画意、禅机相融,妙合无垠。颌联写隐居生活的洒脱和自在,颈联在景物中体现超脱,在水穷的处境中坐观云起,可见诗人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将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来,让读者体会到无上的妙境。

王维的许多诗并未直接使用佛语,但其中却自然蕴含无限的机趣,呈现出一种空灵美。他在中年隐居辋川时,与友人裴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赋诗一首,共得四十篇,如:

王维《辛夷坞》一诗,除了描绘空幽宁静的山林世界,更是用“纷纷”二字,对花开花落毫无触景伤情之意,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无生无死的超然。

以王孟为代表的隐逸诗人群体,将自然之景、个人之情、方外之趣等用诗歌作品呈现出来,共同创造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新气象。


边塞诗人群体:

唐代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极盛,许多诗人期望在塞外一展抱负,而边塞生活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涌现出不少擅写边塞生活及景色的优秀诗人。

高适:

(公元700~765年),字达夫,玄宗天宝八年(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至广德二年(764),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后进封为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高适长期从军,三次奔赴塞外。他有强烈的功名意识,渴望立功封侯。同时,作者认为读书穷经,不如从军立功,如在《塞下曲》中写到:

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是高适一生的追求,所以他的边塞诗作品,往往带有对戎马生活的描绘、对战事的关注、乃至从政治角度对边防问题进行思考,揭露各种弊端。这使他作品的思想深刻性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边塞诗人,如其名作《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隐瞒败绩,谎报军功,作者作此诗以揭露。全篇风骨遒劲,气韵雄浑,描写了边塞士卒的艰苦生活,赞扬了他们不畏艰险,勇敢报国的精神,并以此为对比,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黑暗,讽刺了边地将领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混乱局面,反映出边防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岑参:

(公元715~770年),天宝三年(744)进士,授右内帅兵曹参军,后曾两度出塞,官终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与高适一样热衷功名,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他不同于高适的作品以深度见长、悲壮中带有冷静的分析,岑参的诗善于以雄奇瑰丽的笔触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民风民俗,及将士勇敢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他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只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内容格局,作品中充满了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精神,如:

岑参喜欢用奇特的想象构造出鲜明的语句,给人以惊险新奇的感觉,如: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此句属于倒装句,即胡尘老容鬓,边风脆衣裘。

王昌龄:

(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擅长七绝。

王昌龄曾赴西北边塞,其边塞诗数量不多,但篇篇俱佳。如:

他的诗中,常常寄托着宁边安民的愿望,表达出愿为国家长治久安尽心尽力的雄心壮志。

崔颢:

(公元704~754年),曾从军河西、幽州、河东等地。《河岳英灵集》说他早年诗作多陷轻薄,晚年忽变,风骨凛然,说尽戎旅。表现出以身事边,报国赴难的昂扬情感。

当然,崔颢最著名的是七律《黄鹤楼》。

王翰与王之涣:

二人现存诗作很少,王翰存诗14首,王之涣6首。二人各以一首《凉州词》名扬诗坛。


京城诗人群体:

唐代的京城诗人群体分为三个层级:帝王及皇族宗室、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长安的中下层文人。前两种的作品多为宫廷诗,后一类则更多自由创作。

宫廷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现存诗60余首,是唐代皇帝中存诗较多的。诗的内容多抒发安定边疆,开创治世的雄心,骨力遒劲,丰神俊朗。

李唐宗室普遍爱好诗歌,如玄宗弟弟岐王李范,喜欢结交文士,杜甫有“岐王宅里寻常见”之句,可见当时的诗人在岐王府聚会是常事。

玄宗妹妹玉真公主也与盛唐文人过从甚密,她爱好诗歌,乐于提携文士,王维、李白、高适、储光羲、张说等都与她有诗歌方面的关联。

台阁诗人往往题材狭窄,不外乎宴会、登览、寄赠等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

贺知章:

(659~744),盛唐前期台阁诗人的代表,公元725年为礼部侍郎,后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其写景、抒怀之作清新潇洒,风格独特。天宝三年(744),他辞官回乡,玄宗亲自赐诗《送贺知章归四明》,太子以下百官皆赋诗为其践行,是唐代诗坛的一件盛事。

京城中下层文人的诗歌创作:

中下层文人政治地位相对较低,无过多政务缠身,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诗歌创作上,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宫廷诗应制应景的局限,精致典雅又不刻意雕琢,自然流畅,代表了当时诗歌艺术的较高水平。

这类诗人以成就和影响,首推王维,其他诗人也各有特色,如王昌龄、储光羲、祖咏、郑虔等。

地方诗人:

还有一些地方诗人受当地山水景致、风土人情影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诗歌风格,李白就是其中代表,他的个性诗风更是影响了整个盛唐的审美趣味。

又如崔国辅,曾居京城,但长期在南方为官,其诗作深得南朝乐府遗韵,如:


这些诗人的创作,展现出盛唐诗歌在题材、风格上多元化的特征,盛唐诗坛在坚守帝京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越来越讲究艺术的个性。诗人和诗作的强大感召力与地方诗人个性风格的交融互动,让盛唐诗歌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