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智随想-关于起英文名字的事
2018年12月31日 学智随想-关于中国人起英文名字的事
今天是2018年12月31日再过十几个小时就到了2019年,虽然不是中国传统过年的日子。元旦作为一个全球的节日,在菲律宾还是很明显的看出来过年的变化-马尼拉居然不堵车了。既然是过年谈点轻松的话题,作为学智随笔2018年的收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3bb2cecb5a41f28d.jpeg)
记得在北京时,总有朋友家生小孩让我给起个名字,其实这个事情特别复杂,涉及宗族、宗教、历史、人文、社会现实、流行趋势、传统文化、音韵等诸方面原因,但有幸的是,我起过的那些孩子的名字还都在用,因为报户口时已经明确了,不好改了。其实这涉及到一个中国起名字的历史因素,名字其实包含了名和字,但不包括姓。过去家里起小名,包含各种奇葩名字,有一种习俗是孩子落生,丈夫跑出门第一眼看见什么就叫什么小名,比如水缸,果树,还有就是“外名好养活”这个习俗,过去由于卫生条件比较差,都在家接生,婴儿夭折率特别高,为了保住孩子那就有各种说法了。宗族长辈给起名,比如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这个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前提也是爷爷有地位、族内是族长,并且有文化。其实过去如果都在乡村中,这个过程一般是族中乡绅给起的,当然生子这家人在族中也有些地位的,太普通了可能连名都没有,小名儿加排行或辈份定字就给定了大名。而名字中的“字”一般是由私塾先生给起的,因为这里面含有未来可能参加科举考试的用途,也包含了先生对于这个孩子未来命运的初步判断而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0a87672ffd944eb5.jpg)
这有点像进行智商测试,来看一下未来这个孩子能有什么样的发展一样。很多跟我年龄差不多朋友都应该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美国电影,其中就包含了阿甘的母亲因为阿甘的智商小于75而委身于校长一个桥段。这一段很多人看完有一种错觉,会认为智商测试是评判一个孩子是否可以上学的标准,其实并不是。如果智力残缺早就被送到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与治疗了。在西方的智商角度上,智商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未来走研究方向,而智商不够这个程度,会未来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劳动者。从学校角度上其实也是分为比如重点小学,那么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最后孩子上大学成为律师、医生等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群体,那么基于学校发展角度,孩子成为了那样人未来会捐款给学校,形成学校良好的发展。而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学校,其实就是把孩子教育成未来合格的劳动者,工人,最多工程师这就是学校的使命与目标。所以《阿甘正传》这个片子中的这段其实是阿甘的妈妈把阿甘送到了一个可以未来有可能升入重点中学的小学,这就类似于在北京的家长总想把孩子送到那几所“伟大”的中学所辖小学,而不了解这以真相的非北京朋友留在北京总想着买房,并且看是不是“学区”,把孩子送到看似名称还不错的学校就行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学区”的概念,最简单的说法因为小学就近入学,哪有不是“学区”的小学呀。其实就其目标与阿甘的母亲一样都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西方上大学是一种穿透社会阶层向上的一种主要方式但不一定导致最终目标,但有一定的几率。但中国的上大学因为“文革”后,大学生成为了进入官场的主要通道,而且供不应求,因此上了大学就如何,使成为大学生成为了一种终极目标,而这种终极目标观念成为了一代人,甚至影响两代人,成为了他们需要改变现状而做的某种必须的努力的思维定式,所以才有了“拼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种种“座右铭”。但社会现实已经发生改变了,上大学几乎完全不能成为改变家庭现状的“救命稻草”,就又有了“新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这需要大众的反思,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
中国一般从有英语课的时候,就需要起一个英文名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果是外教读不准中国名字,还可以理解,都是一帮中国老师非得让起英文名字,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至于所谓的“教学”需要,那课本上“Li lei”和“Han Meimei”又是怎么样的“教学”需要呢。就跟我在跟一些外国朋友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因为入行太晚,看了还多的中国书,很多人的名字我只知道中文的,英文的不知道,只能现查。有的知道英文,但对方说不对,用希腊语再告诉我一遍,我还是觉得我不对,因为我读的那玩意确实不是对方的名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9e92e58263eab1e8.jpg)
我自己有两个英文名字长期使用,当然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弃用了。过去用的一个是大概初中以后长期用Shawn这个名字,来源是因为NBA球星Shawn kemp(肖恩坎普),对他打球风格比较喜欢,这个名字其实也比较符合我的姓。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552f73c0b8cf7ab4.jpg)
现在常用的名字是“Stephen”,也简称为“Steve”,因为到菲律宾之后我发现我这个名字,没有任何一个菲律宾人能读出来,以至于在这个很多事情需要排队叫号的国家里,我每每竖起耳朵听,也我有没有听明白过一次那是在叫我。“Xue”和“Zhi”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死扣”。因为我在入境的第二天就碰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必须起一个临时能用的名字,我就想起来那个发明火车的人,中文叫“史蒂芬孙”,那就用他的名字好了,其实我就是为了找“什么什么孙”这个读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7e6b41925301f49f.jpg)
我买了几本书,一个是关于孩子起名字的《Babies’ Names》,这 本来是因为打算给我孩子起名字的,但是因为是个口袋版说的都不太细致,而且字太小,到最后也没给他起出个英文名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dc0eb29fe1633db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833d50810c96ad11.jpg)
还有两本是《Dictionary of First Names》(名字字典),《Brewer’s Names》(布鲁尔姓名)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姓氏起源的。这三本书凑成了一个小名、大名及姓氏的全方位的姓名框架。仔细对照读一下还是挺好玩的。
拿我自己起的这个名字“Stephen”来说,看一下原文:
“is derived from Greek Στέφανος (Stéphanos), a first name from the Greek word στέφανος
(stéphanos), meaning "wreath, crown" and by extension "reward,honor", from the verb στέφειν (stéphein), "to encircle, towreathe".”
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Στέφανος(Stéphanos),希腊词στέφανος(stéphanos)的第一个名字,意思是“花圈,皇冠”,并且通过扩展“奖励, 荣誉“,从动词στέφειν(stéphein),”包围,缠绕“。在古希腊,冠军花圈(如月桂花环)被赋予了比赛的获胜者。也引申到一个人的光环,和一个城市的围墙,类似古罗马的斗兽场,外圈看都是圆形的,而这个方式就是Stephen希腊语的动词含义。
还有一个著名的宗教含义:
Stephen orSteven is a common English first name. It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toChristians, as it belonged to Saint Stephen (Greek Στέφανος Stéphanos), anearly disciple and deacon who, 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Acts, was stoned todeath;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first martyr (or "protomartyr")of the Christian Church.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9edc21fb27fa2770.jpg)
斯蒂芬或史蒂文是一个常见的英文名字。 这对基督徒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属于圣斯蒂芬(希腊语ΣτέφανοςStéphanos),根据使徒行传,他是一名早期的门徒和执事,被石头砸死;他被广泛认为是基督教会的第一位烈士(或“protomartyr”)。正式因为这个宗教意义,西方就出现了Stephen的儿子一般就叫“Stephenson”也就是“史蒂芬孙”。
在英国,这个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达到顶峰,成为十大男性名字之一(1954年排名第三),但到1984年已降至第20位,并在2002年跌至前100位。
按照Stephen的内涵外延及年代,这个名字应该翻译成为“卫国”,相当于我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孙卫国”,挺土的吧,但好歹是个正经名字。当然我儿子的英文名字也就是Stephenson了,省着他以后还得费劲自己起名字。Steve这个我常用的简写,其实相当于一个弱版的Stephen,如果按照中国习惯等于“小孙”或者“学智”这种称呼。
Stephen这个名字虽然老点儿,总比一些中国人起类似“Apple”、“Dick”这种英文名字好得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62306/795f679b5e5cf98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