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人物

诸葛亮:勤政与误国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36人  一江春水到东流
诸葛亮:勤政与误国

读过杜诗的人不会不注意到,杜甫一生最推崇并多次讴歌的政治家是谁呢?那就是诸葛亮。下面仅举其中一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诗圣杜甫在瞻仰武侯祠后,挥笔写下的一首《咏怀古迹》,诗中对诸葛亮满怀敬慕之情,赞扬他在鼎足三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诗人认为诸葛亮的人品与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开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不相上下,其军事才能让汉朝开国名臣萧何与曹参都相形见绌。

诗圣就是诗圣,水平就是不一般,短短数十字就概括了出了诸葛亮的英才挺秀和丰功伟绩。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诗最后一句,“志决身歼军务劳”,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实现其隆中对所展示的伟大抱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

诚然,正象杜诗所体现的那样,诸葛亮确实治国有方,将蜀国料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连其对手都不得不发出由衷的佩服。所以,诸葛亮一直以来就是勤政的典范,他的事必躬亲,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但是,诸葛亮的勤政给蜀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整个蜀国对诸葛亮的过度依赖。

当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政治清明、治国有方,国家对其依赖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如果将整个国家寄托在一个人的肩上就不对了,那也是非常危险的。尽管诸葛亮非常忠心,而且非常勤政。

其实作为一个丞相,有些事情是完全可以放手的。《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有一段话说的很好,“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宰相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抓大事,统百官,使公卿大夫们在各自任上能够施展才能。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做到,准确地说是他没有尽到丞相的职责,虽然他本人已经足够尽心尽力了。一次,司马懿与诸葛亮派来的使者交谈时,问起诸葛亮的起居。应该说,这个使者太老实了,完全交了底,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但吃的呢?“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估计这个使者也很为诸葛亮的勤政所感动,很动情的就照实说了,完全没有考虑领导的健康是最高的军事机密。难怪司马懿听了之后,回头就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象他这样,能活得长吗?我们可以去睡大觉了,只要熬到诸葛亮死就行了。

罚二十人以上就要亲自过问,杀二十个人呢?虽然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地盘是最小的,但毕竟也是一个国家,一天都不知道要发生多少事呢!既然诸葛亮什么都管了,那还要其他人干什么呢?反正一切有丞相来裁决呢!

所以,诸葛亮的勤政也直接造成手下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关键时刻顶不上来。

这不,诸葛亮去世前,蜀主刘禅就有了感兆,“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完全是感觉天要塌了一般,可见诸葛亮对蜀国的重要。

诸葛亮一死,权力突然出现了空缺,自然就会有人去争夺。首先便是杨仪和魏延,纷纷给蜀主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并标榜自己才是蜀国的真正忠臣。最后,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基本达成一致,那就是认定魏延在说谎,他才是有谋逆之心。因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曾说过魏延这人“脑后有反骨”。

但是,如何解决魏延谋反的问题呢?

应该说,作为诸葛亮的指定继承人,蒋琬这时候应该站出来,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但可笑的是,他的措施是什么呢?很简单,“丞相素疑此人,必有遗计授与杨仪”,就是说丞相一直对魏延有看法,临死前肯定已经安排好应对之策了。

这完全是惯性思维嘛!

从此也可以看出,蜀国这帮大臣已经习惯于依赖诸葛亮了,出了事首先认为丞相肯定早就想到了,虽然他现在已经归天。你说诸葛亮累不累?死后都不得安宁,还得要操心。

应该说,诸葛亮对得起蒋琬,他果然安排好了,设计让马岱趁魏延不备将其杀掉,因为他早就料到自己死了无人能够解决魏延,对于他的手下他看得还是很准的。

但是,假如诸葛亮没有事先安排好呢?

也许蜀国早就四分五裂,提前走向败亡了。

但诸葛亮身后的蜀国慢慢走向衰亡并且在魏蜀吴之中第一个亡国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这也与他的勤政不无关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