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也是必然
先前曾看了《东周列国·战国》的长篇解说,里面详细的讲到秦始皇时期吕不韦干政、嫪毐祸乱、成蛟叛乱、第五次五国合纵伐秦险些灭亡秦国,我在《大秦赋》详细长篇解说里又听了一遍,大秦的天下得来的也真不容易呀!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只会讲“秦王扫六合”,却不讲秦国遭遇的那么那么多的困难,一知半解也不意外了。
现实的种种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有些人为了口嗨随口就来,他们“专攻翰墨,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比如《六国论》里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贤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亲,哪有那么简单?苏洵还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亲,有名将项燕的楚国不也是亡国了吗?
六国不是没有想过灭掉强秦,虽然看着一次次合纵攻秦失败有很多巧合的因素,实际上却是必然的,且不说他们组起来的合纵人心齐不齐,就说就算人心齐,那么碰到钉子各国会不会想着保全实力?有哪个国家真心愿牺牲自己而讨不到好处(就算打赢还要被揍);六国也并非没有礼遇贤才,而贤才的存在只能是延缓而不是改变,面对强大的实力和各国都想吞并其他国家壮大自己的心意,加上陆地相连,统一几乎是必然的。
秦王扫六合之后如果不实行苛政可以吗?我觉得不行,首先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等等,这是浩大的工作量,当时刚结束乱世,如果没有强制性力量就无法完成。如果不建阿房宫、不修长城、不修灵渠呢?如果秦始皇仿效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历史有没有可能改变呢?可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晚年的秦始皇像后来的诸多帝王一样走上了追寻永生的道路。
后来又发生了历史的倒退,那就是刘邦推行了郡国并行制,这就埋下了“八王之乱”的伏笔。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而至万世而为君,何得而族灭也”,是吗?这又是一厢情愿的瞎想,杜牧是唐朝人,唐朝最后一位君王倒是兢兢业业,可是抵不住唐朝大势已去,最后被朱温杀害。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就决定了杜牧的理想不会实现。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苏洵和杜牧都是借秦讽他们的时事,但是他们的倡议注定不会实现。宋赂辽、赂金,最终自取灭亡看似是偶然,实则也是必然,大宋并不是没有名将和良臣,只是他们在时代的大势面前是渺小的,但是范仲淹、种鄂、张伉、岳飞、文天祥……他们一个个名垂青史,为史书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实的无奈也是必然,有些决定看似无法理解,甚至今天看起来有些智障,但是却是前人久经思量、反复探讨的结果。
唯有心存敬畏、知晓不可为、知晓现实的无奈方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