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电影 《 海上钢琴师》:人生的底色,在于对初心的坚守

2019-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水影月mk

时隔21年,《海上钢琴师》再一次搬上银幕。这一次,依旧带着似懂非懂的心态去观看。朋友观看完后,对我说:“电影依然很感动,只是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看懂。不过每次观看完,对该影片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次似乎比上一次更懂了一些。”

我想,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然是有它能成为经典的理由。流行和畅销,是市场的选择,但经典,却是时间的选择。

对于这么一部经久不衰的电影,我不敢说自己能完全看懂,毕竟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种解读。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我对该影片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年少时的疑惑,似乎在此刻得到了更多的诠释,仿佛自己就是剧中人。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天才钢琴家1900的海上传奇故事。他一生都生活于弗吉尼亚号轮船上,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银色的月光洒在大海上,船舱窗外正是摩登都市纽约的高楼。夜空中那顶潇洒飞起的礼帽,所暗示的正是1900最终选择永不下船的决定。我想,这也是该影片最令人疑惑之处,一个关乎生死的抉择:1900到底该不该下船?

1.无视世俗眼光,活出自我                             

电影的开头,交代了时代背景--“美国梦”崛起的时代,1900年1月1日。

在一艘满载着欧洲移民的客船上,水手丹尼捡到一个弃婴,决定带回抚养。这个弃婴就是该影片的主角1900。

也许正是这样不一样的出生,生长环境,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天才。

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船上,从未上过岸,他没有任何国籍,没有受到各种框架的约束,没有任何的法律,各种主义思想,或某个民族,某种特定文化等等的约束。

但同时,他又汲取了各种的思想。船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客,都给他讲述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而他的处人处事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片中传达了1900“无视世俗眼光,活出自我”的态度:

当他第一次接触钢琴时,船长说他这样做并不符合规矩时,他说了一句:“去他的规定。”

第二次,则发生在与爵士乐鼻祖杰尼斗琴胜利后,1900站在甲板上,看着杰尼下船的背影时说了一句:“去他的爵士乐!”

杰尼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认可自己,以满足他的虚荣心。而1900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世无争。

这是一场艺术与世俗,纯粹与功利之间的斗争,并以1900弹完抬手的一瞬,香烟在琴弦上自燃而告终。

而反观我们自己,时常活在别人的期许里,久而久之,都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活着别人朋友圈里的我们,学会收敛了自己的情绪,怕别人觉得自己不成熟。慢慢地,我们甚至连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敢向他吐露自己的心声。

为了摆脱别人异样的眼光,在那个“适婚”的年纪,与一个不适合的人,匆忙执子之手,走进婚姻的“围城”。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的正当需求被过分压制,等他有能力对这个需求进行满足,那他就会一定会疯狂对这个需求进行满足。

因此,李子柒火了。因为她的“田园梦”,因为她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她活成了大多数人想而不敢活成的样子。

我想起杨绛在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时,太过在乎世俗的目光,那你只能活在别人的期许里,甚至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2.坚守初心,才是人生的底色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往往忘了还有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犹记得,年少时初看该影片的心境,内心满满都是对1900的哀叹,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当时想:为什么不选择下船?以他的才华,只要他勇敢的踏出那一步,走出为自己设置的舒适区,冲破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他将换来一个全新的人生,包括爱情,名利,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

这种疑惑,就像第一次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一样,令人费解。相信读过毛姆作品的人,对这部作品并不陌生。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尽管在异国他乡,贫病交加,却对梦想愈发坚定执着。与其说是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倒不如说这是种生命的召唤,是梦想的召唤,按照作者的话说:他也由不得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他做出了令世人震惊的举动--将他毕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付之一炬。

当我第一次读这部作品时,尽管被主人公对梦想的狂热执着感动,看得内心激情澎拜,但难免还是会感到疑惑:到底内心要有多大的召唤,才会使得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勇气走出舒适区,挣脱世俗的枷锁,抛妻弃子,踏上颠沛流离的追梦之途?为什么他在临终前,要把毕生最伟大的作品付之一炬?简直无法理解。天才难道就是近乎疯狂吗?

随着年岁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人生,对生活,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后,再来重读了该作品,渐渐地理解了主人公的抉择。

当人类的精神性抵达了它自身,它便超越了自我,肉体与灵魂。当作品一旦完成,它便离你而去。艺术需要在不断涅槃中获得重生,而付之一炬乃是精神涅槃的象征。

如今再来重温旧日经典,才发现两者有着相似之处。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看见地上的六便士,有人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月亮。六便士,代表着现实,世俗;月亮则代表了梦想,初心。而1900和查尔斯都是那个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初心,追逐天上月亮的人。

电影里,1900说:“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一个人,不过七尺之躯,他需要的空间到底多大呢?一张床的空间大小足矣,而人的欲望却那么大,大到无穷无尽,就如同那座看不到尽头的城市,“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原来,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可以一眼望尽的人生, 而是没有尽头。那种无力感,无处可依。

于是,有人说,1900不下船,是不敢走出舒适区,是懦夫的表现。换作从前的我,我大抵有过如此想法。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如今终于看得更懂了电影所蕴含的哲理:当年怎么也理解不了他为何不肯下船。现在再看,忽然明白,原来坚守初心,比突破自我更需要勇气,更加难能可贵。

如果说,下船后面对的世界,是活着,是希望,是无限广阔的人生。

那么,我现在更愿意解读为:名利场,欲望,声色犬马。

影片中,1900的挚友,吹小号的马克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美国梦”的大潮,却也因此把人生推进了真正的落寞。

他在船上待了6年,但仍然希望走进声色犬马的新世界,想通过音乐获得财富,安身立命,娶妻生子,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

卖掉小号,也就意味着卖掉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为了生存,在生活窘迫之时,麦克斯不得不选择卖掉他心爱的小号。窘迫如他,尽管二手乐器店的老板只愿意出很低的价格,他仍然接受了。

我们曾以为,会活成那个坚守初心的1900,到后来才发现,我们不过是活成了马克斯。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多少人,能像1900那样,坚守着内心的那份孤独,拒绝随波逐流?扪心自问,太难。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碌碌无为,与众生无二,以为自己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却一直被生活左右。

为了房子,票子,孩子,我们被生活步步相逼,最终不得不像马克斯一样,卖掉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在迷茫的未来,负重前行。

生活的满目疮痍,如此无奈,正如北岛的一首诗所言: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3.天才的生死抉择:是悲剧还是幸运?                                             

爱是温暖的港湾,也是人性的枷锁;爱是欲望,也是灵魂寻求另一种更高的爱与自由的表象。

所以,当后来1900爱上了一个女孩时,决定下船去寻找自己的爱情。然而到了最后,他却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毅然转身回到了船上。当他把帽子抛向大海的那一刻,就预示着他誓与他心中的母体之船共存亡的决心。

1900心中的这艘母体之船,是他全部的生命信仰,是他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他对音乐艺术的全部寄托,是他心之所向,也是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抗。

所以,他说:“我生于船,死于船,而世界只不过是与我擦肩而过。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世俗人都在热衷追逐的“美国梦”,他却丝毫不为所动,“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忧虑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然而我并不羡慕。”

他始终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世界的边缘,也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他那天才而短暂的一生。

可悲吗?悲,也不悲。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是天才悲剧的一生,但,对于1900自己而言,或许,这才是他最好的归宿,能够生于斯,死于斯,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           

4.结 语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什么是生活?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这些都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用整个灵魂去探索。在这个物欲至上的世界,有人渴望名利,追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有人选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的安稳生活;也有一些人,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灵魂猛然觉醒,一骨碌爬起,去追寻自己认为真正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选择,没有对错,但要有为之承担后果的勇气。生活的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琴键有开始,有结束,有88个键,琴键并非无限的,人的寿命也是。在这有限的一生里,是创作出绝唱,还是淹没在庸碌里,一切都由你而定。

影片的结尾,1900在舞厅里弹奏心中的琴。在光影里,手指虚实镜头的切换--漫天的炸药火光,意味着在战争中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没有任何身份信息的1900消逝。

1900天籁般的音乐,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名利加身,因为他处在有限而单纯的环境里,因为他一直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在生活,所以他才能专注音乐,洞察世界,弹奏自己的心琴。

而陆地对他来说,就像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不会创作的音乐。陆地,是一个有太多欲望,浮夸的世界。即使你想保持内心的纯粹,现实也未必允许。

所以最后,他选择与废船同归于寂,也因此葆有了自己内心纯粹的“诗和远方”。

而未来的迷茫,如浓雾一般,陪伴着马克斯走向新的时代。

至于,1900到底该不该下船,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