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语,寝不言

2019-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古原青草

这就俗语也来自于《论语》,有很多的俗语和成语都来自于《论语》。

怎么解读“食不语,寝不言”呢?

人在吃饭的时候,需要心情很平静。吃了的东西下肚以后才容易消化。人的血液也就容易聚在胃附近,帮助消化。

人在吃饭的时候高声言语,心情容易激动,或开心或发怒,都会让血流加快,出现胃部供血不足的情况。更何况现在的酒桌上,喝酒都不是适量的,都是,有三两的能力,要喝半斤下肚的情况,喝了酒之后,话多心情容易激动,这种情况下,是不利于消化的。

所以我觉得“食不语”,对于当今酒桌而言,针对的是不要高谈阔论,大声说话的情况。至于低声细语,并不影响人的心情,在嘴里的东西吃完了以后,与人轻声交流,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身体的角度来看,也不会因为出现激动的情况而导致消化不畅。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的宴席,主宾分坐,主人和宾客的距离应该比较远。那个时候要,和主人说话,必须高深才能听见,所以孔子说的“食不语”,我的观点是针对于宴席,对平常人家而言,只要不是大声喧哗即可。

“寝不言”,的言,就是指轻声说话了。

人在睡觉,以前容易出现类似于催眠的情况,就是自己说话的时候会很无意识的转换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且反应还很快。所以在睡觉闭上眼以后,如果和别人聊天,一般情况下都会聊很久很久停不下来。原因就是刚才说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人的思想反应很快很能接上话茬,然后就一点一点不停的聊下去了。聊到后来精神会兴奋,反而没有睡意了。所以睡觉的时候,如果聊天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失眠,导致第二天的精神会出现萎靡的情况。所以孔子希望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让人都很有精神的去处理,第二天的事情。

对“食不语,寝不言”的解读大致如此。孔子的这个礼的形式,来源其实还是对人的身体的运作机制的了解。对身体的了解,就构成了孔子的礼的一些人文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