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how

2021-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班_

【感知练习】what>how

今晚重新读了一遍第四节课的文稿,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为心里的疑惑找答案,这个疑惑是「为什么要做寻找逻辑关系的练习」。

文稿读完,又回到开头,这时才重新“看见”第一句话,“我们在第二节课里认真分析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一万倍」你还有印象对吧?”心里的疑惑隐隐有了一点答案。

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

选择大于努力;

what大于how;

做什么事远比用什么方法做事重要;

写下这些后,那个困扰的问题瞬间不再困扰,而且,对之前的作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此处插入一个类比:房子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一堆砖头摆在那儿肯定算不上房子。但我想说的是:房子是由砖头构成的,虽然一堆砖头摆在那儿肯定算不上房子,但没有砖头更不可能有房子。

看到了吗?构成事物的元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后面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文章由一个个的元素构成(可以是词汇、句子、段落、理由、例子),有了大量甚至是丰富的元素,才有可能让逻辑关系搭建起来,进而让文章精彩,如果只有精彩的逻辑框架,而没有填充其中的元素,就好比只有框架而没有砖头,房子万不可搭建起来。

所以,「做寻找逻辑关系的练习」,其首要意义应该在于让我们去寻找那些丰富的元素,去感知作者是如何找到、看到、想到这些元素的,然后再去品味由它们搭建起的逻辑关系。

最后,回到本次作业练习,作者在描述人们在接受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时,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各种不同的反应,元素之多令人佩服。这些元素是哪来的?并不是作者的首创,他只是用简练的语言对约翰·费舍的变革曲线做了详尽的展示。所以看到了吗,一定要重视素材的收集,所谓的下笔如有神不过是大量积累后的自然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