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个人通用计算平台——?
从计算机的诞生开始,人类就在不断地追求更加智能和便携的个人通用计算机平台。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机。那么下一个会是什么呢?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但目前仍还没有很明朗的答案。
这篇文章不是想去预测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到底是什么,因为准确预测未来太难,就像在iPhone发布之前少有人能预测后来智能机的发展,以及它背后带动的强大的移动互联网。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梳理下 个人对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一些看法和理解,全文内容谨代表个人观点。一是做个记录与总结,二是由于本人目前打算投身该行业,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聚集到一些想法和人。
目前手机这个计算平台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而不同硬件设备的发展很多也在摸索阶段。从2007年的iPhone发布会至今已过去了12年,下一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硬件设备”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我想也许快了。目前我个人比较看好的候选项 是智能眼镜。
Q:为什么是智能眼镜,不是其他比如手表、音箱,或者物联网类智能硬件?
A: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通用计算平台,它必须具备像电脑一样的计算能力和多媒体能力,才能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与前景。这个观点其实很好迁移,也很大众化。比如我们目前所熟悉的手机,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可以打电话和发送信息,而是一台小型电脑。而物联网智能硬件,大多数还是以物品本身的非信息功能为出发点。比如智能家居的电灯、电饭煲,它们经过物联化的智能改造后增加了一些信息功能,但却没有计算的需要,并不具备通用计算平台的特点。它们依然是独立分散的电器,不是集中式的个人终端。智能家居类电器连上网、变智能,不能够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所以本身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Q:可是手机在最初也只是一个打电话的功能性电器,也不是通用计算平台?
A:是的,准确来说计算功能是可以赋予的。所以你也可以给一个家居电器附加很多的传感器以及计算芯片和系统,去创造出我们前面所说的通用计算平台。目前的物联网设备也有在往这方面发展。比如智能音箱,虽然本质是一个音箱,但将可将它作为一个iPad+siri+IoT一样的东西,美其名曰智能管家。同时你也可以把这套计算功能赋予给其他任何一个家居,音箱只是其中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傻”的设备。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它是一个电饭煲、电视机、淋浴喷头或者冰箱;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可那为什么是智能音箱得到了发展,不是别的家居在成为你的智能管家。(互联网企业做智能音箱,电视企业做智能电视) 所以至于为什么手机成为了一个通用计算平台,这里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点,问题描述的功能机是像电饭煲,洗衣机一样的功能性家电是不准确的。功能机的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是信息功能,和家电的非信息功能不一样,这点在后来成为智能机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智能机里的一个功能点,一个应用。如果是一个非信息功能的物件作为一个通用计算设备,怎么在很好的满足之前的非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去做通用计算平台的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智能眼镜,怎么很好满足和结合眼镜本身这个功能是很重要的,比如也许需要有近视眼镜的功能(这个可能后面可以再展开说一下)。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点在于,便携式移动性。智能手机带来的颠覆性的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最重要的一点是便携式移动性。它不同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相比之下,智能手机体积更小,交互更加便捷,这点也是为什么智能手机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下一代计算设备肯定不能开倒车,丢失这部分的功能,所以肯定是一个具备移动性的便携式设备,并且也许需要比手机在便携之外的点上 做到更好,比如集PC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优点集一身。如果仅从移动性这个角度来说,带来的冲击可能没有手机对PC的影响那么大,手机带来的是从静到动的0到1的突破。这样看来,其实手表也是一个可能的通用计算平台设备。不过手表的问题在于它的屏幕太小了,比较受限,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方面,信息的交互性太少。目前的智能手机屏幕大小其实是在一个阈值附近,再小的话,信息效率会大打折扣。
Q:有没有可能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出其不意的新设备?
A:按照一般的科技设备发展规律来说,不太可能出现一个完全独立的黑马,在这十几年内都没有听过的东西,突然变成具有前面你所设想的所有功能的设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大概率还是会在已经有尝试的一些领域的设备上。
Q:那会是什么样的智能眼镜呢?现在有很多XR;VR、AR、MR?
A:若一定要定义的话,应该是MR,是和现实场景融合,并且带手势等肢体交互的AR。我认为不需要纠结这个名字;在大的方向上,我个人把它分为2类。可结合现实环境的交互(AR/MR)和创造完全虚拟环境的交互(VR),我个人看好AR/MR这类。因为前面说过作为个人通用计算设备,加上它的便携性,所以它应是可以和现实世界进行较好的交互融合的。VR当然也有它的价值,但它的场景更像是一个游戏设备,场景有限,较为单一,不太符合所分析的这类通用计算平台的发展方向。VR在电影和游戏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它符合在一个小空间,小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也许不需要太多和现实的互动性;比如只是小范围的活动观看高质量的立体空间等,就可有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Q:智能眼镜(MR眼镜)的革命性可能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A:关于这点我想说,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显示技术的进步和微型化 是主要的瓶颈,也是带来好的用户体验的关键,比如亮度、视场角和重量等。当然,这些很重要,是让用户能够长时间使用的基础,比如使用时间长了不会有眩晕感、重量轻 更为轻巧等等,但这些变化不太具有革命性的想象空间。按照之前几代计算设备的变革路径来看,新的设备革命性 大概率会是新的交互体验的革命,也就是UI(用户接口)的变化。每一次的人机交互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革命性设备。(注:本文的UI是指用户接口,包括图形界面GUI等各类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Q:那我们先说一下输出的部分?
A:关于输出,直观简单的理解就是屏幕。从PC电脑到手机,屏幕在变小,这个小带来了便携式移动性的提升,但也牺牲了计算设备的信息输出能力和大屏的舒适感(如果你觉得手机屏幕太小而影响观看体验的话)手机屏幕虽比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小很多,但经过一些UI的变化,或者说交互方式的变化,体验还不错。但总不能无限小下去,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它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边际;比如智能手表的屏幕已经小到影响了信息的量,也影响了交互的体验。这里提一句,除非你输出的信息不是视觉维度,而是仅听觉维度,语音交互。听觉维度的交互输出的问题其实还是信息量太少了,和屏幕相比是个一维的信息输出。而智能眼镜,它的视觉体验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可随时移动的超大屏幕,并且没有牺牲便携性。(就是上文提到的 成为计算平台时,和物件本身的功能如何满足和融合)传统眼镜本身的功能是辅助观看世界,通过改变光的传播来让眼睛接收到不同的光线。那是不是可以把镜片看成是一个发光的类似手机的屏幕,只不过这个光是从外部照射进来,并加上一些自定义的光线。这样眼镜本来的功能就和通用计算设备的屏幕就融合成了一体。(当然,具体光学上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突破)
Q:那输入部分呢?
A:关于输入,从最早的鼠标,到一些小电子产品上的按钮(ipod的click wheel),再到触控笔,电阻屏的按钮,再到multi-touch的电容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都是使用手去输入,或通过手来控制辅助设备去输入,比如鼠标,比如触控笔,或者一些游戏手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上帝给了人类一双灵活准确的手。相比于其他器官,手可以灵活的做到你想做的事,不容易发生模棱两可,表达不清(语音交互)的情况和误触,从而和这个世界高效地交互,和机器高效地交互。比如用手点击比鼠标点击更加直接高效,比眼动之类的交互更准确,不容易失误。(这里扯个淡,脑机接口会不会有不要想大象的问题?)关于是不是需要辅助输入设备,比如鼠标,触控笔,手柄。我个人建议 理想情况是不需要,原因参见乔布斯对触控笔的看法。但现实情况中 由于技术的受限,可以采用类似鼠标一样的东西。另外理想情况下,上文提到的输出的大屏幕应该还需要具备multitouch的功能;也就是说,一个悬空或者在某个现实物体上的虚拟屏幕,可以用手作用于手机屏幕时 那样滑动触摸使用。这样就不需要类鼠标控制器 去做点击,但是这个技术目前应该还没有好的落地。目前微软研究院有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叫做MRTouch。https://robertxiao.ca/pubs/2018_IEEEVR_MRTouch.pd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NKTJthfC4)如果这项技术落地了,那交互将是非常符合直觉和高效的。在这之前,个人觉得可以借鉴PC上的鼠标,来精确定位交互,算是一种妥协。现在流行的一些手势交互作为输入,其实用户体验非常不好,因为不够灵活,本质是一个鼠标,但是操控却很蹩脚。个人认为,手势不能用来当作鼠标这样的用途,但可以结合起来用在别的地方。因此如果不能做到multitouch,用一个控制器(类鼠标,但不一定是鼠标)来作为过渡方案是一个可能的方案,也会比手势要好一些。
Q: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UI的想法?
A:其实到目前为止,智能眼镜的UI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或者说范式,我觉得这是制约智能眼镜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并且我个人认为这个是带来巨大突破的重点。为什么要有规范?因为统一之后的操作成本才能降低,体验能够统一,简单的说就是简单和高效,从电脑到手机都是这样。虽然乔布斯对iPhone去掉键盘的想法在于:可以在手机发售之后能够修改用户的交互界面(硬件键盘改成软件键盘,硬件键盘在手机发售后就不能改变输入)从而带来输入和输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都统一在一块屏幕上,任意点都可以点击输入和发光输出)。这里其实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改进,是把输入和输出统一到了一个区域,复用屏幕区域进行输入和输出;同时让输入输出的信息量都比之前功能机的时候大了很多,因为大部分时候输入和输出不需要同时进行。虽然去掉硬件键盘能让输入和输出变灵活,但你会发现其实iPhone屏幕上的输入和输出也不是任意的,随意的。乔布斯在打破硬件键盘的束缚的同时,还通过iOS定义了用户在屏幕上的输入和输出的规范;比如桌面和APP的入口,用APP里的tab控件来分屏布局,顶部导航栏,以及上下拉刷新的破布流列表等等。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APP都是在遵循这个大框架的规范(游戏除外,游戏讲究非常规的交互体验),除了一些小的实现细节不一样,比如屏幕上的小按钮的布局和摆放或点击的位置(这对游戏比较重要,游戏的交互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切水果)。以至于后来慢慢地,世界上的智能手机都采用了这套大的交互规范。一方面说明交互的创新性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说明iPhone的这套交互框架是具有好的用户体验的,是符合人类直觉的。iPhone这样一整套的软(iOS)硬件(multitouch屏幕)设计,兼具了大框架的规范性,和屏幕任意交互的可能性(这点对游戏很重要)。所以眼镜的交互必定需要一个大的交互规范框架,以及保留3D屏幕任意交互的可能性。目前分析下来,如果技术能做到,MR眼镜的3D屏幕任意交互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个任意大小,任意位置的,任意数量的,并且是3D的虚拟屏幕,并且这个屏幕的任意位置都能触控(实际场景中,如果要符合操作直觉,离人比较远的地方的屏幕触控可能没有必要,且受限制)。如上面所说,除了保留屏幕任意交互的可能性之外,还需要操作系统层面提供的大框架的规范,并且最终是跨设备,成为行业标准。(iPhone就是事实上的智能手机行业的标准)
Q:关于大框架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想法?
A:还是之前说的,因为规范没有形成,所以我也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需要大家头脑风暴,iPhone等优秀的苹果产品其实也是乔布斯和设计师们一起头脑风暴,虽然主导是乔布斯)。它需要是一个简单的、用户体验好的交互规范。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有时候规范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做什么,而是不能做什么。从上面说的梳理下来,首先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一个宏观的UI风格。眼前可以看到一个任意大小,任意位置,以及任意数量的屏幕(3D或2D),以及在这个屏幕上任意位置可以用手指触摸(MRTouch技术)或者鼠标点击(非MRTouch技术)。如果在使用MRTouch技术的情况下,因为屏幕的展现在现实的3D空间,所以屏幕就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远方,所以你手不能准确触摸到屏幕,会够不着。所以为了点击远处的屏幕,只能让手在屏幕的前方,在2D的截面上重叠在了一起,然后手指发出一道激光束指向远处位置的屏幕,光束所指的位置 就是你点击触摸的位置(现在的手势交互就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解决方案是不是好?个人认为它不太符合手指在3D空间中触控的直觉。而且如之前所说,这就退化到了非MRTouch的鼠标的一种操作方式。因此在MRTouch技术实现引入之前,这个问题没显得很突出。另外,如果使用MRTouch还会有一个触觉缺失的问题。在和现实3D世界交互,会出现真假物在视觉之外的维度的缺失,这不是一个科技的问题,是人的感官问题。(题外话,是科技适应人,还是人适应科技?我认为肯定是前者)简单地说就是你在空中点击一个东西,你看到你触碰到了这个按钮,但是你的触觉感觉这里没有这个东西。在更复杂的立体物体上触觉缺失的感觉会更影响体验。虽然只是缺失这一个维度,但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许是可通过一些视觉和声音反馈去弥补这个问题,但是相比手机也有声音和视觉反馈来说 还是差一些,因为手机屏幕是有实物触觉的。
Q:虚拟屏幕是2D还是3D,和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注:本文的“3D”若无明确的说明的,就是指真3D眼镜看到的效果的3D,并不是3D游戏里的3D建模】
A:这里有一个概念要明确一下。GUI本身是2D还是3D,以及如何在现实3D的空间里呈现。现实空间肯定是3D的,这是确定的,但虚拟的GUI可以是2D,也可以是3D,也就是是一个面还是一个立体的图形展现。先说说GUI本身的2D和3D的想法。关于GUI的3D问题,其实有一个思考在于,3D的GUI有什么好处?一个3D的桌面,有什么好处?一个面排不下,排成立体的?可是我们的屏幕是可以任意大小和数量的,那这个必要性就弱了很多。况且3D还存在我们上文提到的“够不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像word之类的文书用途的APP,它成为3D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眼睛来回切换深度 会造成差的用户体验,并且这在眼镜镜片技术没成熟的情况下,会放大这个弊端。你会发现,在不讨论某些特殊的APP的功能的情况下,大部分的APP的功能在2D情况下就已经能够很好完成(参见电脑和手机),没必要3D,或者3D的体验其实并不好。那些需要3D的功能,绝大部分是游戏和需要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系的APP,而大多数目前电脑和手机APP的功能不需要这些。当然,这里面是可以去挖掘什么类型的APP需要3D的GUI,并且能有好的用户体验,且是刚需。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发散开来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手机上的一些AR应用很鸡肋,即使换到眼镜会有什么不同吗?有一些可能确实用眼镜会方便很多,但是从替换掉手机和电脑的这部分出发点来说,这些不是重点,因为电脑和手机能做的大部分事情,都不需要3D的GUI。所以我认为关于大框架的一个其中的规范就是,不一定要用3D的GUI。 再来看看“如何在3D的现实世界的空间里更好的呈现”这个问题。虽然它是2D平面,但因为呈现的地方是在眼前这个立体的3D世界,所以就有位置的不同,不像手机屏幕 固定是在一个物体表面。呈现在不同位置 的使用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凌空的一个平面,和在某个现实平面上展现的一个平面。1)从直觉的角度来说 1幅凌空的画,和在墙上的一幅画,哪个更符合直觉。2)为了提供前面提到的触感,可以通过附着在现实的平面上来达到触感效果,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是材质不一样。现实世界的平面的材质多种多样,手指在上面移动的触感会不一样。3)若长时间用手凌空操作,举着手臂会很累。所以关于2D屏幕的位置,一个可能性的规范是 尽量能附着在现实的平面上。当然,如果这个现实平面在离自己比较远的地方会很不方便操控,或者眼前没有方便的平面可供附着操作,那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凌空在眼前来操作。(上面这些原则都是在MRTouch开启的时候的规范原则)
Q:如果3D的GUI的实用性不强,那MR眼镜的价值在哪?在3D的GUI层面还需要大框架规范存在吗?
A:其实即便不考虑3D的GUI,具有任意屏幕大小,屏幕个数,屏幕位置的功能的眼镜,就已经具备手机和电脑的交互优势的集合。关于3D相关的功能建设,更多的可能是手机和电脑不具备的功能。这些功能 可能就不是从手机和电脑的使用场景出发,而是从电影、游戏出发,或是从现实3D世界的交互出发(比如典型的场景:地图指引时,在路上标箭头)。不过我还是想说明,替代手机和电脑的2D部分是成为下一个个人通用计算平台的基础,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2D的GUI在3D世界里 如何更好地交互。关于3D的GUI,参考前面大框架的规范性和任意交互的可能性的讨论,首先需要做的是有一个任意交互的可能性的地基,也就是软件能做到 在任意空间位置的3D的GUI,即便这个交互不make sense,这是为了不堵死所有的可能性。其实这个就有些像3D游戏的制作了,没有固定规范。唯一的规范就是尽量和现实世界融合,不会让用户感觉到疑惑和冲突。哪些部分用现实内容,哪些用虚拟内容。
Q:除了GUI方面的规范,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规范?
A:其实还有一个隐式的交互规范。之所以是隐式的,是因为在手机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手机的屏幕是个确定的物件,所以当你拿起手机开始操作,你有一个很明确的操作对象。即便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这个物体,但是逃不开目光及思维模式的落脚点是这个手机屏幕本身,再加上点亮开关(或者home键),这个操作模式的起点就被固定了下来。但是眼镜的操作没有固定的物体,屏幕的出现的位置,这个是非常灵活的,这就导致了使用的起点不能被固定和用户所预期。简单的描述就是,第一次拿到智能手机的上手过程的难易程度是不高的,即使从来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因为它的操作的位置被限制在平面这个固定的平面,再加上一些图标引导。而第一次拿到MR眼镜时,如何能够更加容易的上手操作,这个是需要一个框架来限定 或者简化的地方。没有固定屏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起点”的规范和简化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后面的 桌面的呈现 和交互流程。想象一下,带上眼镜,点亮home键,那这时候会怎么发展,怎么引导,怎么呈现桌面,然后从桌面选择自己需要的应用。
Q:聊了这么多的UI内容,你确实很看重这块,因为你认为这是一个主要的机遇和发展。除了这块,还有什么是影响未来智能眼镜革命的因素?比如硬件?
A:当然,硬件肯定是制约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但我想说,如果MR眼镜的价值体现在交互的革命的话,那一些基本的硬件只要达到60分就可以带来很高的价值,不一定需要再等60分到90分的这个过程完成。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的硬件比iPhone 1代时候的硬件水平肯定有了很多进步,但其实交互上并没有大的本质区别,能完成的功能也没有本质的大区别,iPhone在最初1代的时候就能完成很多的功能,具有很大的价值。只不过对于眼镜这种可穿戴设备,达到60分的技术难度,是比手机大很多的。那么多的传感器和芯片要放在眼镜上,并且保证重量上的轻便性,这个是很难的。比如电池这块 就是一个很难突破的地方。如果电池能做到足够小的体积,现在的手机的主板上面积占的最大的就不会是电池了。另外还要考虑到散热的问题,毕竟是戴在头部,散热也是很大的问题。
Q:是否可以采用分体式的智能眼镜?
A:理想情况当然是都集成在眼镜上,但若在技术受限的情况下,我觉得分体式 也是可以接受。因为电源和计算芯片对所在位置没有要求,不需要一定是放在眼镜上。但传感器肯定还是不能从眼镜分离出来。分体式唯一的问题是需要连接一根线,以及带一个充电宝一样的东西在身上。(这里涉及到能不能有无线的分体式的解决办法)带一个手机大小的东西在身上这个倒还好,影响体验的 也许是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但也好在眼镜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像手机可以随意移动,所以这根线可以像耳机一样 或者像节目主持人的耳式麦克风一样使用,同时不会对眼镜的使用交互 产生干扰,不会影响日常的一些动作,就像那些唱跳歌手一样。但是如果智能眼镜的发展和普及 以后到了像近视眼镜这样长期佩戴的程度,多一根线肯定还是非常影响用户体验的。
Q:有没有其他技术之外的因素 会制约智能眼镜的发展呢?
A:社会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用户其实不一定喜欢 佩戴一个东西,所以需要一个 可以和近视眼镜融合的MR眼镜,才比较容易融入生活来使用,这在技术上也需要较大的投入来研究和突破。另外,配戴着智能眼镜,用着特有的交互方式进行操作,如何能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显得不那么突兀呢,这也给UI的设计 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Q:关于MRTouch和鼠标式操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A:其实智能手机的触摸式操作能带来好的用户体验的关键在于,所见即所可操作。可以直接用手去触控操作所见屏幕内容,这把虚拟和现实融合在了一个空间。鼠标和键盘都是把现实的操作先通过输入设备映射到虚拟空间,然后再看虚拟空间里的映射物来交互。比如鼠标就是把手的操作通过鼠标映射到虚拟空间里的鼠标,然后再看虚拟空间里的鼠标和其他物件(应用图标、文字选择等)交互。在智能眼镜这个场景里,比较特别的是 屏幕是虚拟的像,不是实体屏幕。虚拟的像 在空间中如何和现实的手等实物统一位置是MRTouch要突破的。MRTouch更适合用来解决键盘式的输入,这类内容的输入若用鼠标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效率会比较低。
Q:关于智能眼镜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想法?
A:我个人认为 目前处在普及化的前夜,未来3-5年时间会有消费级智能眼镜普及的可能。一些巨头 也在预测和布局未来3-5年的智能眼镜市场。目前由于价格和需求的问题,大部分的智能眼镜都是走2B的市场,场景都在工业、安防以及教育类居多。个人认为这类场景其实不过是智能眼镜里的一个APP,没必要定制化(目前更多还是因为智能眼镜比较贵 只有企业买得起)。加上目前的智能眼镜硬件水平处在刚及格的边缘,带来的用户体验不够满意,所以整个市场还未被开发出来。但是随着一些巨头的投入和供应链公司的研发,未来3-5年 会是一个消费级智能眼镜产品化的时间点。
Q:关于初创公司的机会和产品形态?
A:我认为智能眼镜作为下一个计算平台的发展轨迹会是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发展路线,核心能力 在于软硬件一体化的用户体验上。所以整合供应链,优化软件ROM是整个发展大方向。相关的工具和零部件的研发以采购供应链为主,重在产品的设计。初创公司肯定不可能去和大公司去比研发零部件的能力,所以初创公司的机会 是在整合软硬件、创新产品上。在一些大公司入局带动市场,把一些零部件的成本降下来的时候,初创公司才有机会选用这些零部件。如上所说,目前这个时间点,已有一些供应链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这个时候并不是和大公司从零开始比研发,小公司也存在机会。另外多啰嗦一句,目前中国的底层技术和供应链研发实力比07年智能手机诞生的时候好了很多,加上现在信息和技术的传播的速度也比07年的时候要快很多,因此技术的创新突破中国和世界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技术土壤为中国能诞生突破性的产品提供了基础。
关于提问和回答后续还会有不定期的补充和修改。
总结一下,智能眼镜在便携性和操作可能性上(大屏和视觉功能可融合)比其他的智能设备更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通用计算平台。当然,目前的挑战和困难也非常大,主要在于硬件的短板突破,器件的微型化以及最重要的交互性上需要有大的改进和优化。
如若有工作机会、合伙创业、想法交流的,可添加我的个人微信,westion717,一起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