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心理

“社交焦虑”怎么“治”?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55人  卓卓安好

一直都觉得自己嘴很笨,特别不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求人办事,更是难,难于上青天啊。所以开始工作时,每次遇到需要出门找人办的事,就特别犯怵,总是一拖再拖,直到拖无可拖,才硬着头皮去办事,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现在脸皮厚多了。

吉莉恩•巴特勒女士在《无压力社交》中指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畏惧、紧张和焦虑的现象称为“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怎么“治”?

看来我就是典型的“社交焦虑”患者了。

在《无压力社交》中,吉莉恩•巴特勒女士定义了“社交焦虑”,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巴特勒女士是英国心理学会成员。同时也是认知治疗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任职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和牛津认知治疗中心(Oxford Cognitive Therapy Centre)。并与弗雷达·麦克马纳斯等人合著《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在《观察家报》中是这样评论《无压力社交》的“在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书籍中,本书是对读者来说最实用的一本,它非常全面”。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

1.在面对陌生人或潜在的观察者时,对一种或多种社交行为产生显著且长期持续的恐惧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做出令自己遭受嘲笑或置自己于尴尬境地的行为(或出现焦虑征兆)。
2.处在令自己恐惧的社交场合中时,几乎无法避免产生恐惧感。
3.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感是不合理的或是过度的。
4.尽可能回避可能会导致自己恐惧的社交场合或在这些场合中倍感煎熬。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符合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那么是“社交焦虑者”无疑了。

目前的研究表明,有12%的人可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表现出符合社交焦虑障碍一系列临床诊断标准的症状。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社交焦虑呢?

个人想法在社交焦虑中起了核心作用。

所以克服焦虑的关键就是意识到这种想法并改变它。

社交焦虑者总是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对正在发生的事缺乏关心。

参加聚餐,只吃自己眼前的一个菜,还得小口小口的闷着头吃,“我是不是吃相很难看”“是不是我吃的太多了”,突然旁边别的同事哈哈大笑起来,明显错过什么事情,茫然抬头“他们在笑我吧”“如果A邀请时我不答应就好了”。

其实都是一些无用的自我猜测罢了。

为了摆脱这种境地,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模式,然后改变行为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社交焦虑者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偏见,如果能清楚的把他们找出来,那么改变他们就很轻而易举了。

这时候就需要想法记录表的帮助我们了。

“社交焦虑”怎么“治”?

然后找到替代性的思维模式,

其实就是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听一听别的同事讨论的话题,感兴趣的话就参与。

想法决定行动,思维改变了行为也得跟上。

仔细想想哪些事是自己一直想做但因为社交焦虑影响而无法做的,把这些记录下来,想清楚如果做了结果会怎样?尝试一下也许结果会比预想的要好,这样也能增加自己的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定决心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社交焦虑”怎么“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