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篇诠议】: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诗的意境!
01
我很喜欢这首诗,借景喻理,哲理深刻,有一种恬淡的田园之美。
朱熹集注了《四书》,又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对于读书的感悟相当深刻。
这首诗奇特的地方在于,没有提到任何有关读书的字眼,表面上看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情景诗。
可这首诗背后的深意,正是要阐明读书的大道理,非常类似于佛教的偈语,有开悟的意味。
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这样一幅情景:一方清澈见底的水塘,水面如镜子一般平展光亮。
天空中的云彩倒影在水面上,一阵微风吹过掀起层层涟漪;为什么池水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流动的活水不断从源头涌出。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死水一潭,那就意味着浑浊和腐臭,哪有什么清澈见底!
朱熹对“理”的思考
02
朱熹的贡献在于对儒学的传承,儒家学说成为官方的主流文化,自朱熹始。
此外,朱熹又是理学大师,在形而上的思考上,基本形成了自宋明清以来的意识形态。
所谓“理”,就是指世界之本源,万物生成之自然规律,是对终极问题的考虑。
朱熹以前,儒家学说主要注重人的行为修养,对于宇宙本源问题几乎没有探究。
朱熹的伟大贡献在于,系统地探索形而上的问题,将儒学经典理论作为“理”来推至,相当于把儒学作为宇宙之终极真理。
这样的话,就如同把儒学作为类似于佛教的宗教信仰,只能相信和服从。
朱熹的贡献
03
对于统治者来说,几乎统一了思想,一切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儒家道德伦理,何其妙也!
朱熹的功绩,与西方的洛克、休谟、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一大批哲学家的贡献相当,对于建立统一的思想体系居功至伟!
后世的王阳明“心学”,也是在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王阳明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他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应该是更进了一步。
这首有三层次的意境,表层是描写池水倒影的美景,里层是说明学习知识要不断积累,核心层表明理学修炼的最高境界——读书明理。
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够通达万物之“理”。
人的思想就如明镜般的水面,可以反映出世界的本来面目,犹如天光云影在水面的倒影。
而要达到如镜子般明澈,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就如同不竭之源泉——知识的源泉。
半亩方塘一鉴开梦想何在,魂归何处!
04
这首诗的美学意境也相当浓厚,给人以真实和美好的感觉,以美景映衬心境,确实应用了高超的表现手法。
古人对读书学习的理解,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实际上表达了至高的人生追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至高追求,超凡脱俗令人钦佩!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可人们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这也许是人类的本性吧,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一定超越于物质之上。
梦想何在,魂归何处,这正是人类永远探索的主题。
我读书有两个最起码的标准,一是非矛盾文学奖作品不读,二是非七十年代以前的作者作品不读。
这只是我个人的标准,也许有点武断甚至是荒谬,并不代表其它,因为真正的好书是稀有的。
这些年来,先后读过姚雪垠的《李志成》,熊召政的《张居正》,格非的三部曲,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高光的《司马迁》等等历届矛盾文学奖作品。
还比较喜欢余华的《兄弟》,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孙浩辉的《大秦帝国》系列,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体历史系列”,麦加的“谍战系列”等等。
此外,西方的哲史类也有所观瞻,如汤因比的《历史的研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天光云影共徘徊跨越时空,与圣人对话!
05
近两年,一直徘徊于国学当中而不能自拔,仿佛在顺着中华文明的脉络逆流而上,不达源头誓不罢休!
《四书》在反复地读,每每都有新的体悟,深感儒家文化之博大精深。
对“老庄”也是非常痴迷的,《老子》五千言犹如不竭之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庄子》汪洋恣肆逍遥不羁,精神之自由,认知之精深,文学之优美,确实惊为天人!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公认的历史经典,我准备用两三年的时间通读两司马的典籍。
读书伴随终生,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看着满柜子的书,心里有种满足感,这就是自己所积累的财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书海里跋涉,仿佛爬过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也许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解读这首小诗,品味其中之哲理,感悟朱熹对读书的那份深意。
跨越历史时空,仿佛与圣人对话,分享其精神之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