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逝——《三国演义》人物品评中国传统文化人物

曹操——偏见之外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8人  温雯二雅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从争议看三国

作者:郑卓希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各有其君,然而倘若要选其一称颂,世人则各有纷争。有人说刘备亲和仁厚,有人说孙权少年英雄,但若谈起乱世枭雄,便只数曹操。

史书上对曹操一向是负面形象为多,即便《三国演义》中有些刻意丑化的部分,但总体而言,还是把曹操性格中的某些部分刻画得很形象——当然,也杜撰了一部分。实际上,《三国演义》中对于各人形象的纷争,大多数是源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记叙的差异。有人说是因为《三国演义》是站在汉朝的立场上描述,《三国志》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描述,但普遍认为的,是《三国志》的描述更为客观。《三国演义》的描写,确实是带有一定的偏见的。

曹操的形象在这二者中的描述自然也有不小差异。《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多疑、自负、暴戾、独裁的形象。虽然在《三国志》中他也是负面形象居多,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小差池的。即便是《三国演义》的叙述具有不小的导向性,但史实却也不可更改。

从曹操放走关羽并阻拦左右截杀一事可看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当然,这件事也有一些争议,有些观点认为曹操是虚情假意,放走关羽却不给通行文书,意图让途中将领截杀。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格杀,有可能是怕刘备等人的报复。但实际上,虽说《三国演义》中华容道狭路相逢时,曹操有几分利用与关羽的情义的意味——当然,《三国志》中曹操并未遭遇关羽——但不管是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曹操放走关羽的时候,还是没有明显的要杀关羽的倾向的。虽说看不出来不代表他确实没有这种想法,但若有这种想法,是他有诸多考量;若没有,便是成全了他爱才的名声。但不管怎样,至少《三国演义》中给他塑造的那种多疑暴戾以致有些是非不分的形象是不成立的。

《三国演义》说他多疑暴戾,还有一件事,便是杀杨修一事。书中先是写杨修如何如何多才,再写曹操因而生怒杀杨修,导向性十足,愣是把曹操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暴戾形象。但实际上呢?一个能说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样的话,放走敌军一员大将的人,怎么可能反倒对自己营中的贤才嫉妒了起来?《世说新语》中也有关于杨修的一些记载,从这里和《三国志》中,都可以看出杨修的才华,也可以看出曹操在这些事中对杨修也颇为赏识,断然没有嫉贤妒能一说。

杨修被杀,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和曹操立场不同。杨修的家族是汉朝大族,他本质上认同的还是汉朝,骨子里也有一种傲气。这落在曹操眼中,差不多就等同于“有异心”了。更何况,杨修参与了曹植与曹丕夺嫡一事,基本上可说是把“异心”坐实了,哪个帝王会留这样的臣子?曹操所为本是无可厚非,《三国演义》中的刻意误导,掩盖了他的本性。

但也不是说曹操并不多疑,事实上,他晚年的疑心确实越发的重,但也并未疑到是非不分的地步。且当时时局人事,三足鼎立,孙权部下多是父兄忠臣,刘备部下多为老友部下子侄,甚至还有结义兄弟。而曹操部下,除了家中子弟以外,多为降将。若没有疑心,何来安心?

撇开这些,单单从曹操的诗来看,壮年时仰观日月的豪迈,晚年时烈士暮年的感慨,从这些方面看他,比起枭雄、奸雄之类的形容,反而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若要说曹操的为人,可说他既有诗人的浪漫与不羁,也有将领的雄心与豪情。疑心与自负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就像他做出的错事确实很多,但也绝不是全部。

曹操——偏见之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