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40)——郁姓
郁姓发源地:山东曲阜
郁姓总体概述:
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四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七。
寻根溯源:
郁姓来源有七:
1、据《千家姓查源》、《元和姓纂》、《广韵》所载,春秋时鲁有宰相郁贡,其后以祖父名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古有郁国,后为吴大夫采邑,其后以邑为氏。
3、据《姓氏考略》、《姓氏五书》所载,西域有郁立国,或其国之人以为姓。扶风有郁夷县(故城在今陕西陇县西),胶东有郁秩县(今山东平度),北地有郁郅县(今甘肃庆阳),或以地为氏。
4、夏禹之师有郁华,为郁姓之始。
5、楚伐郁林(故城在今广西桂林西),迁其民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其后有郁姓。
6、据《姓苑》所载,源出蔚姓,以别蔚姓之支系。
7、出自他族。据《三国志》、《晋书》所载,鲜卑人中有此姓;据《旧唐书·北狄传》所载,唐时契丹人中有此姓。
得姓始祖:
郁贡。春秋时鲁国宰相,余皆不详。从寻根溯源中众多郁姓来源来看,其起源多为推测之语,说明古人亦不甚了了。
繁衍播迁:
根据寻根溯源章中所载,春秋时鲁(都今山东曲阜)、吴(都今江苏苏州)、楚(都今湖北江陵)等国均有郁姓人家,表明了拥有众多源头的郁姓一开始便聚集于祖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某些地域,后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们分而合之,合而分之,逐渐融合于一体,难分彼此了。北魏时期,设置蔚州(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当地人士有以邑为氏者,后又别为郁姓,此地古属太原郡,加之他处郁姓的迁入以及鲜卑族改郁姓而来,他们落籍于土地肥沃的汾河谷地繁衍滋长,渐昌盛为太原郡之大族,是故后世郁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另外,魏晋时期,郁姓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姓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唐宋以后,郁姓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宋元乱世后,他们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姓人家,并有沿海之郁姓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姓家族。历有清一代,郁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郡望堂号:
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如下郡望:
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黎阳郡,汉代为县,北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
堂号:“太原”、“黎阳”、“宜稼”等。
宗族特征:
1、郁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
2、郁姓源起繁杂,又加多推测之语,时至今日,大多郁姓已难分辨己到底出自何支。
3、郁姓济济多才,多文人才子,多医宦干吏,无莽夫。
4、其有独特的姓氏楹联。如“源自郁国,望出太原”,“春秋为鲁相,上古作帝师”,这些均为郁姓源起之高度概括。
郁氏名人: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知言:唐代学者。懿宗咸通间乡贡进士。七年,曾游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幕府。撰《记室备要》三卷,分类拟作记室格式文章二百八十六首,以事类编次。
郁继善:江苏昆山人,元代名医。承家学,深于医术,擅名于时。其子郁震承家学,被朱明王朝以名医征至京师。郁新: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贞:女诗人,字兰隐,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