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中国是新夷狄了吗-《春秋公羊传》夷夏之辨
郭老师一开始就给大家揭示了对夷夏之辨的两个观点。而当今的观点和视角可能更多,在崇尚多元化思想的背景下,似乎已经不在乎这个话题的最初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未来意义了。在中美贸易战的当下,讨论起来又特别有意义。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的理解从字面理解通常是夷狄虽然有君,但没有礼义。诸夏虽然有时候没有国君,但礼义还在,所以有君不如无君,无礼义不如有礼义,夷狄不如诸夏。这也是《论语注疏》的观点。
邢昺: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论语注疏》)
另一个意见是,连夷狄都有君长,讲礼义。不像诸夏一样礼仪皆亡。这是《四书章句集注》的观点。
程颐: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四书章句集注》引)
初看两者都说得通又互相矛盾,但其实没有差别。用三世说第一种是升平世,夷狄无礼,诸夏有礼。第二种是据乱世,诸夏不如夷狄有礼。还可以预见太平世,诸夏夷狄皆有礼。
还有很多其他解释,就明显是谬误了。比如:(据说是二月河说的),落后的民族有君主,不如华夏没有君主统治便利。 比如连夷狄都有贤明的君主,但是华夏却没有。
对于中美贸易战的解释也很多,很多都义愤填膺,建议要认真对待。但也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美国在教中国做人”,“美国在惩罚中国式聪明”,潜台词是中国是新夷狄了,因为文明不足或者堕落,所以需要交学费,建议乖乖投降。这也是上面说的第二种情况,据乱世了。
回到春秋历史,鲁昭公二十三年吴与楚开战,这是所见世即太平世,《公羊传》用微言笔法,通过偏战,战主客之分,用获不用绝,来讽刺中原之国如陈,蔡等依附在楚下,被称为中国新夷狄。如果是据乱世,夷狄国获中原国君是不赞成得。但太平世,夷狄和诸夏在互相转换了。吴楚虽然都是夷狄,但吴已经进了一步。但令人失望,美国没有进步,只有退步。
《春秋》: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楹灭,获陈夏齧。(昭二十三年)
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夷狄也
如果现在是据乱世,内其国而外诸夏,那就是礼崩乐坏了,只有部分地区实现了礼仪教化,诸夏也是蛮夷。也就是第二种解释。如果现在是所见世,那诸夏还是诸夏,部分蛮夷可以进一步,符合鲁昭公二十三年得案例。如果现在是升平世,那诸夏还是诸夏,蛮夷还是蛮夷。也就是第一种解释。
如果中国是新蛮夷,如上而言,这只会在所见世发生,那就是诸夏依附蛮夷了。就要大力鄙视了,诸夏友好蛮夷,但不能依附蛮夷。在据乱世,诸夏本来就是蛮夷,还没来及开化。教化只能由内国发起,用蛮夷教蛮夷是不可能的。
孟子说我听过用夏变夷的,没有听过用夷变夏的。美国好像已经是文明的象征了,如果在所见世就可以变夏了吗? 孟子表示反对,因为历史上有夷变夏的也是以华夏文化为主的。用抢炮和金钱作为武器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
何休说,中国与夷狄不同在于尊尊。亲亲之心人皆有之,但要大多数人享受亲亲,必须尊尊。新的科技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问题,人似乎可以主宰自然了,但又似乎远远没有了解自然。尊尊之道是伦理智慧的传承,礼仪教化没有排斥个性,反而是最好的追求个性的最优方式。
如果因为美国即使天下第一,也因为不懂礼仪而被当作夷狄之国恐怕难以接受。但可能是一个事实,一个只尊尊自己的文化结果,显然会被孤立。这个古今中外历史都有书写,还会继续书写,否则也不会有第二和第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