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并不存在感同身受
2021-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Amanda_Suzhou
婴儿期的人类,有任何需求,第一反应是:哭。当信号得不到有效反馈处理,婴儿也会困倦到无声睡去。
孩子的情绪表达,常体现为哭闹,如果导向是呵斥和殴打,孩子会变得沉默且小心翼翼。甚至,怯弱畏缩。
稚嫩尚如孩童,都懂得不被关注的表达是有害无益的,他们也懂得节省力气和屈从。沉默就是一种屈从。
成年人的世界,冷静克制源自并不是所谓的成熟,而是对情绪表达的无效推断。当你的表达被持续忽略、要求被一再拒绝,最终你能做的就是:沉默,忍耐。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人类无情的一个表现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胖子有个经典故事,曾经他穷到房租都交不上了去借钱,某个“兄弟”高屋建瓴教育了他一顿“努力奋斗”,却一毛不拔。后来胖子发展好了起来,这段过往却成为他心中的一根拔不出的刺。
我从未劝胖子“宽宏大量”,我只是说:这种人,不必来往。因为会造成伤害和消耗。
遗憾的是,有些关系,你切断不了。能做的依旧是:沉默、忍耐。
人类多喜欢锦上添花的繁荣,却鲜有雪中送炭的自觉性。落难时避之不及,发达后熙熙攘攘,这不是自私,这是人性。
人类不喜欢被“无关人”的烦恼牵连,这种“无关”取决于个人主观判定,人类有限的关注力,只会选择性投放。如果你不是很重要的人,那么对方希望的是你最大限度减少对其的“干扰”,简单说:你不要烦他。
所以这时候你会缩回那个哭而无果的婴童:沉默、忍耐。这不是成熟稳重,而是你对结果预判后的资源节约:省省力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