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首页投稿每周500字

记住她,便是我们对“小妇人”的感恩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24人  湖畔风声
小妇人艾伟德。

英国传教士艾伟德在山西阳城“经营”的“八福客栈”,除了宣教,还曾帮助众多底层百姓、救下了许多中国孤儿。

无意间看到友人的帖子,认识了一位我从未听说过,却早已大名鼎鼎的“小妇人”,英国传教士艾伟德。艾伟德曾是一名女仆,可她却抱着一颗传递福音的坚定的心,历尽艰辛地跑来中国,成为了一名中国人。在艾伟德的传教生涯中,除了传教,她还做了许多其他的事。她帮助不少中国妇女摆脱了裹足的陋习;救助、养育了无数的中国孤儿,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孤儿之母”。传教士艾伟德真的是把中国当作了自己的国!

艾伟德终身未婚、一生贫寒,可她拥有无数的孩子,富足到行走人间而无需分文。这是怎样地了不起呢!我们的赞美词“伟大”,总是送给那些撑破了我们眼眶的大人物,而实际上的伟人是谁呢?我以为艾伟德就是。她不是教皇,也不是总统,她却做了许多人都可以去做却又都做不来的事。仅凭借着个人的力量拯救众多幼小的生命,即使在今天如此好的条件下也不会有几个人去做,或者做得了;而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甚至是战争的岁月里,艾伟德却做了,她不遗余力地做了。兵荒马乱中救下上百饱受苦难的孤儿;越过重重险境,远途跋涉地送孩子们前往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这就是伟大,这是平凡中的伟大,实实在在。


英国版《小妇人》

在抗战的中国,艾伟德救助中国孤儿的事迹逐渐传开了;随着传教士们、中外人士的来往,艾伟德的事例又被传去了欧美。1949年,在她回英国养病期间,BBC记者柏格斯登门造访了她,这便有了英国版的《小妇人》。和美国版的文学故事《The Small Woman》不同,英国版的《小妇人》记述的是艾伟德在中国的真实事迹。


“八福客栈”。
一张帖子让我认得了伟大的小妇人艾伟德,进一步地我又看到了艾伟德在中国的家,——“八福客栈”。可此刻的“八福客栈”却被称作了“六福客栈”。这店名之变竟然源自艾伟德唯恐避之不及的好莱坞大片《六福客栈》!
“八福客栈”里的英格丽·褒曼。

1958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根据艾伟德的事迹拍摄了一部电影。为了削弱影片的宗教成分,片商将客栈名中原取自《圣经》耶稣《登山宝训》里的“八福”改成了“六福”,“八福客栈”由此变成了《六福客栈》;在客栈里,与历史上的“八福客栈”毫无干系的《六福客栈》“老板”英格丽·褒曼也被敬上了墙。这一切完全违背了艾伟德的意愿。艾伟德不喜欢那部影片,因为她同意拍摄的意愿并不在“福音”之外;她更不喜欢影片中那些落入了俗套的男女爱情,这违背了事实,也让终生未嫁的她感到尴尬。

但彼时艾伟德的尴尬不是我们的尴尬。我们为什么要尴尬?一切能够索取利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哪怕撑掉了底子!“八福”去了“两福”、情爱搅和信仰,只要有利可图,谁管艾伟德的尴尬又是个什么呢!

想想这几十年里,我们可曾有丝毫的进步?除了功利,我们还能认得什么?记得什么?哪怕是于我们有着恩义的人,我们都未曾将她(他)放在心里,认真地去尊重人家!几十年对物质的疯狂追逐,使我们全然跌进了功利主义、机会主义的酱缸里,抛弃了做人最基本的道义、抛弃了人所具有的最基础的感情,所有的行为都只奔着利益而去。然而,抛弃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必然失去所有的朋友;长此以往地“唯物主义”,我们终将葬送维系我们民族存在的精神基础。—— 精神的荒漠,无以支撑任何其他的文明。我们走向哪里?

1970年1月,艾伟德去世了。继任的“艾伟德儿童之家”孤儿院院长史可梅在悼词中说道:“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后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艾伟德被葬在了海峡的那一边,不是她念念不忘的中国大陆,她第二故乡的山西阳城。至死的引首向望,泪如泉涌;艾伟德要回去她的故里,要继续陪伴着她亲爱的孩子们。


艾伟德和她的孩子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