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井文化简史
香港,世界自由经济和金融之都,一个曾经和整个大陆具有同等分量的城市,一个无数人为之向往、羡慕的城市。曾几何时,我们最重要的外资是港资,最重要的投资客是港商,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是香港。香港的商人还可以成为国家领导人,可以到北京参政议政。连我们的土地制度都是学香港的,七十年的土地期限都是香港人建议。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是七十年,而不是六十年或者八十年。因为原本定99年,但有人说99年不好,像香港的租借期。然后以刚好一个香港人说:“那就七十年好了”,这就定了七十年这个数字。
经济的影响力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文化的影响力,虽然文化已经明显衰败了,但强大影响力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消退。曾经,我们看香港的电影、长唱香港的歌、听香港的音乐、看香港的电视剧和电视台、看香港的新闻;我们模仿香港的穿衣潮流、模仿他们的 发型甚至是说话的口音;吃饭也要去吃港式餐厅。香港,一时之间,成为文化高地,成为无数文化人香港的圣地。而香港文化的影响力确实是非同凡响,不但中国大陆,整个中华文化圈都受其影响,成为整个亚洲的文化之都。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成就了香港世界自由港和经济金融中心的美誉。但也就仅此而已,在文化上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反而走向没落,近期更是带动经济、社会开始走向下坡路。香港的分量也急速下滑,现在的香港,并不比深圳重要多少。为什么香港繁荣一时,却这么快就走向没落?
除了对比的对象出现翻天覆地变化,导致香港的发展和重要性相对没落外,我觉得文化底蕴是最大的关系。香港的文化基础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从香港被殖民后到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因为相对和平,而且香港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了大量广东、上海及全国地的平民和各类精英移民,这些移民是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进入香港的,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广州的市井文化,这就是香港文化的最底层的要素。如果没有这些文化,也就没有后来发展出来的香港的各种文化的输出。其实就是传统的中国精英文化无法进入香港的殖民上层,只有市井文化才有平民阶层这个根基生存和发展。
第二个来源是抗战期间吸引了全国大量避难人员,这些很多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带来了中国比较正统的文化和传统精神,这些传统的精神虽然没有彻底改变香港的市井文化,没有将其提升为正统的中国文化。但却为香港的市井文化注入了骨架和脊梁,使其避免被香港殖民者的文化的进一步侵蚀,或者进一步没落。也正是这波文化输入,香港才展现出勃勃生机。中国传统的商业精神、道德价值观、传统儒学文化等开始蓬勃发展,奠定了香港未来发展基础。这段时间的香港各类传统文化取得了飞快发展,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功夫、中国商人的崛起都是明证。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旗袍长袍的服装文化、国学学校、传统大家族的家庭生活等等,都已经成为香港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三是从五十、六十年代期间,因政治原因从大陆移民到香港的文人。这部分造成的影响较小,因为后来大部分精英都去了美国和台湾,真正留在香港的比较少。因为那时候香港始终面临着回归的压力。所以,从大陆过去的人还是没有安全感。而且香港的文化氛围和学术圈的水平,始终比不上大陆、美国和台湾等地,那时,从文化上讲,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也可以看出,两波大量文化输入,没有支撑起香港成为文化之都的可能。
第四就是英国文化通过殖民的入侵。但英国文化一直没有在民间,即底层形成气候,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将香港异化成英国文化的城市。反而是因为英国文化一直只存在与上层社会,底层的中国文化通过发挥传统的吸收融合能力,吸取了大量英国较为先进的文化,为日后香港成为世界经济金融之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只要能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强化改良自己,就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和更加富强的社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文化始终游离于两种主体文化的边缘。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地处边缘,加上政治上的问题,香港无法融入中国文化的主流圈子,只能成为边缘文化。这也是广东自古以来的问题所在,地域距离让沿海地区一直处于文化边沿。
英国文化则因为殖民优势,阶层完全分化,导致英国文化流行于上层社会,无法成为香港普通人的主流文化。而且从地域距离来讲,英国距离香港更远,更加处于文化边沿地区。这就让香港文化始终无法形成核心和脊梁,无法拥有文化的根源和土壤。当相关人想要望向大陆,仰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却因为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原因,掉头而去。转而望向欧美自由主义文化的时候,脚上却还带着中国文化的镣铐,怎么也无法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在没有任何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滋润下,加上人口偏少、地域偏远,个体城市的文化无法得到发展的土壤和动力。即没有能力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无法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因此只能往下走,利用其文化区域边沿的优势,发展出奇特的市井文化。香港的市井文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香港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是电影文化,是以民间和街头文化为主的。所有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都是通过底层的市井形式进行表达。比如古惑仔、鬼和僵尸、武侠的主题,这些都是纯粹的市井街头的民间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不是中华主体文化。在香港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它的电影、电视等作品,就算是再好、再传统的题材,如西游记、三国、封神榜、聊斋、水浒等传统的文化大题材。怎么也无法表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无法表达儒家、道家等文化的经典思想。就算是孝道,也只会通过市井方式,家庭范围的孝来表达,仁义只能体现在古惑仔身上。
在另一方面,因为靠近中国传统文化圈,文化人士也是从大陆到香港的移民,在根本上收到中国文化的约束,所以同样无法接受和发展西方个人自由主义、英雄主义等追求个人自由的文化和思想,电影电视同样还是要借市井文化中来表达个人自由主义。如成龙、李连杰等人的电影,怎么也上升不到拯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那种高度。只有在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后,才有一定的改善,但始终摆脱不了市井文化的影响,始终无法进入好莱坞等西方电影界的主流。
音乐方面同样也是只能表现通俗的内容和思想,始终无法突破文化思维市井化的局限,在爱情的坑里爬不出,唯一一个有高度世界观、民族文化内涵的黄家驹的歌,到现在还是香港音乐人不可逾越的高峰。对比一下“给我一杯忘情水,还我一夜不流泪”和“迷信的村庄,遥远的中央,还有昨日的战场”这两句歌词的意境、视野、历史内涵和高度,就能清楚地看出市井文化的轻薄和传统文化的深厚之间的差别。可惜,黄家驹只有一个。
第三,是香港的经济文化,它的发展同样也是没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没有融入英国的清教徒的经济文化。所以香港的商人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几大家族垄断大部分的经济领域。形成少数的中间阶层,但却无法影响政治和成为主流阶层。而且在文化上是毫无作为,与中国传统的士绅一体,也就是商人与文人的家族结合体没有产生。所以在文化上他们是没有影响力,也没有推动力的。因为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已经决定了他们无法接触到中英的传统核心文化,只能在经济界有所作为,无法在文化上得到发展。
第四是香港的政治文化,回归前是没有相关的香港政治文化的,只有殖民地的英式政治文化。香港在回归后因为文化缺失,它独有的市井文化已经无法和大陆强大的传统文化对接。所以,只能从纯粹的商人中间直接推出人选进入政治领域。因为商人阶层没有文化背景和底蕴,自然没有人才储备,没有政治人物接管香港。导致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局面混乱不堪,一方面面对祖国的强大吸引力和压力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英国的势力进行平衡。希望在特殊背景下,获得英国式的自由。没办法通过一种文化作为粘合剂,将政治分歧限制在政治理念上,而不是像现在,社会的分歧可以无限上升,直至文化的顶层,中国人的血统身份之争上。这就是文化的缺陷,市井文化是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只能引导政治往下层走的。
香港的市井文化,虽然繁荣一时,但因为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根基不深。没有深厚的背景作为支撑,发展的空间狭窄,始终无法发展壮大,提升到主流文化的高度。因为地处文化区域的边沿,受自身狭隘性格的影响,也无法很好的融入主流文化圈。无论是文化人才、文化思想、文化圈子,都很难影响或流传到香港这个文化的边沿之地。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滋润,市井文化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没有能力吸引人才,结果必然衰败。
今天的香港,必须从文化上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利用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改良既有的市井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吸纳基督教文化的改良品种,为中华文化的再次革新先行一步,或许,能够突破限制的困境,重新焕发生机,重新获得更大更高的发展空间。只有文化发展了,经济和政治才能正常的稳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法则。任何民族、城市、国家,离开的文化指导方向、设定规则,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