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

极简生活抄书第321天:个人极简的误区

2023-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兮若耶

说起个人极简,很多人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用着最少的物品过着清减的生活。

是的,的确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目标明确,用更少的支出留存更多的存款,为的是提前过上退休的自在生活。

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每天除了果腹,没有其他的消遣吗?

无论选择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极端的情况总是少数的,处于中间的是大多数。

很多人选择过极简生活,都会选择从物质极简开始。有人走到物质极简,有人走到信息极简,有人走到人际关系极简,有人走到精神极简,还有人走完全程。

是的,个人极简它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分有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和瓶颈,等都跨过去了才算是真正完整的个人极简。

可以说,物质极简属于个人极简,个人极简包含物质极简,其他也是如此。

因着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需求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不同,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对极简的需求点也不相同。

因为不相同,就只有参照而没有标准答案,其中就会产生一些对极简的误解。

误解一:个人极简就是只拥有很少的物品

看到很多过极简主义的人,身边好像都没有什么物品,怕不是在刚开始断舍离的时候就把东西扔的一干二净,只留下很少的物品,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所以说,个人极简等于很少的物品。

物质极简的最终目的是让物品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添砖加瓦。所以说,我们要的是物品在我们需要的情况下为我们服务的。

如果买回来的物品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还阻碍我们的生活,占用我们的空间,那就不是我们需要的物品,理所应当地远离我们的生活。

个人极简之一就是让物质尽可能地为我们所用。能发挥作用的物品都会被我们留下,并且还会根据我的日常行为习惯和需求,合理地摆放在对应的位置上,做好收纳。

装饰作用的只占用十分之一的空间,常常用到的收纳起来也只会占收纳空间的五成;剩余的换季用的或不常用但有用的也只对应占用十分之七的空间。

因为收纳得当,所以看起来只拥有少量的物品,生活里所需的并不会少。

误解二:个人极简主义者都很佛系

不少人觉得极简主义者很佛系是因为看到他们对物质没有表现出什么欲望,不会像其他人一样买买买,为了买一件东西费尽心力,好像都不需要什么物质。这种人无欲无求,就是很佛系啊。

如果把对物质没有什么欲望 等同于佛系,这是不构成因果关系的。物质并不能代表一整个人,他的关注点或许不在物质上,而在其他上,例如自己的事业。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在关注点,自然分不出时间关注物质,更谈不上什么欲望了。物质上能够保证为他提供基础的需求即可。

个人极简主义者,他们有自己明确的追求。要追求的东西会尽情地投入,达到理想的状态,其他的会相应地降低要求,达到及格即可。

所以说他们佛系并不精准。这个要从全盘分析才能做出结论,单一领出来容易有失偏颇。

误解三:个人极简是目的

不少人刚入门极简的时候,会把物品的极简视为唯一目的。从刚开始的给物品做断舍离,到给自己选择心动的物品,最后全身心投入进去物品中。试图用物品的极简让自己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将窗帘换成自己喜欢的款式,把家里的每一样物品摆放的位置都要细细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大到布局,小到摆放的角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可结果并不如自己的意,自己好像更加焦虑了,物品怎么摆放都不合自己心意。为什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却还是不如自己的意呢?哎,放弃算了。

这是因为走到了物质极简的瓶颈,当你认为物质极简是尽头的时候,恰恰相反,你需要走到更加广阔的视野去了。

重新审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和工作,你会发现,物质的极致极简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的物品有关联的,相辅相成的。

意识到这一点,你就突破了瓶颈,往其他的方向进展。

误解四:个人极简包装的成功学

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人通过包装自己的个人极简后有多成功,过上了很多人想过的生活为噱头,来进行售卖课程或物品。

让人觉得个人极简是一门钱生钱的生意。这让不少人趋之若鹜,既然别人可以,自己亦可以。

其中的弯弯绕绕和门路不细说,个人极简只是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应该是看着别人赚了多少钱才去跟随,而是针对自己的目前情况,哪一种生活更加适合自己,自己更加想过哪一种生活。

这是一种选择,合适的选择是自己真的需要和想要。

个人极简生活,它是一个从刚开始地主动跟随他人,然后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个人极简生活,再往上一层走也可以选择作为主动传播者,让更多的人受益其中,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摸索的过程需要经历的阶段又物质极简,学会之后迁移到信息极简、人际关系极简,最后达到精神极简,指导前面的极简,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

个人极简的选择是个人的选择,从个人出发,最终的目的也是让自己更好。

#极简生活#抄书 #抄书静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