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码字感悟读书人

读写作065 || 如何对抗自己作品中的单调——《成为作家》读记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85人  已申请销号

周末,《成为作家》第九章。

日更第413日。

当你在别人的写作中发现对你自己的作品有用的素材时,模仿才是对你唯一有用的方式。

这是布兰德在这一章开篇告诉我们的一句话。

这话语,让我想起我们固有的习惯,总是把小说家的东西拿来为我们所用,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做法。

早在读中学的时候,对于余秋雨的散文,我尤其喜爱,甚至于背诵了好多篇章。

后来,到师范时候,读书的范围扩大,渠道也增多,对他的作品却日渐淡漠起来。

此刻,我终于发现,喜爱是因为志趣相投;淡漠也是因为我溯游到了他思想的源头上。

对此,布兰德告诫我们:只有完全熟悉他们,接受他们,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时,才可以在作品中使用。

2

遇到优秀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无论其长短。

那么如何研究呢?

布兰德告诉我们的方法是:要逐字逐句分开细读,可能的话,在自己的作品中,找一篇同样的作品作为对比。

在这个对比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知道优秀的文章,作者用了多少个字来进行场景之间时间的推进,去思考这种恰如其分的本领是怎么炼成的?

比如说,在一个5000字的短篇小说中,作者用了150个字,描绘他的主人公生活中不怎么重要的一天一夜。

你呢?有没有学习这位优秀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有限的字数描绘了人物?

当你能够用这种方式尽可能的多有所发现时,那么就自己写一段话出来,逐句模仿你的榜样。

唯有这样的模仿,才可以使你不断进步。

3

如果说我们看到的优秀的作品种句型结构变化无穷,节奏韵律丰富多彩,读了让人愉快,那么这种优秀我们该如何模仿呢?

也就是说,我们要如何在模仿中对抗自己写作的单调呢?

布兰德告诉我们说:作者的第一个句子有12个字,你也写一个12个字的句子,每个词的字数和作者在这句话中每个词的字数完全对应,还要保证这些词和例句中的词的重读音节完全相同

这样的模仿对于我们有必要吗?

是的,完全有必要!

一般通过努力学会了分析一个句子的不同组成部分,并且能够自己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发现头脑中的某一部分,从此觉醒了,它会变得敏感,有不易察觉的微妙。

这么说着的时候,会有想起来一些故事。

4

在我们当地,有一位廖姓作家,他的语言非常美,散文写得非常别致,我在读中学的时候,经常读背他的文章。

以至于到了师范,我开始书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在行文之中,总有这位廖姓作家的痕迹。

一直到现在,我都一直在想,我喜欢他的文字,他的行文风格,对我自己有帮助,无论从句子的构成,文章的节奏等方面,都从中受益良多。

后来又读到了亚米契斯,读到了茨威格,读到了海明威,这些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给他们的作品,我都有大段大段的文字,进行背诵和模仿。

我想,我今日语言文字风格的固定(只是感觉,应该是固定了),就是在这些背诵和刻意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吧。

5

布兰德还告诉我们:不管读什么,都要细心留意那些恰如其分的用词

所谓恰如其分的用词,就是要确保这些用词在前后语境中的贴切一致。

布兰德还告诉我们说: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同义词词典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来一个人,那就是我在文中一再提及的简书作者:青色百合

百合写的《男儿到死心如铁》中,用语非常新鲜,非常贴切。

最初遇到她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在文中没有发现错别字,也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因为这份最初的文字感觉,我深深跌入了进去。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才断断续续读完他的作品,来自于《诗经》,《史记》《二十四史》等作品中的诸多词语,他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为这一部作品,他读的书有上千部,我说的不是他的记录,只是我的印象。

6

再回到《成为作家》这第九章的内容当中,布兰德告诉我们说:用新的眼光在审读一遍自己的作品,就像马上要拿去出版一样

在这种心态之下,认真想一想,是否还存在通过修改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有力的地方呢?

比如说换一个词语,比如说换一个句型,再比如说,换一个标点。

一个小小的、认真的、用心的改动,就是进步——你要确保你的读者,看到你文章的时候,不要存在标点的错误,文字的错误以及语法错误,更重要的是有新鲜别致的词语,有丰富生动的情节——唯有这样,你的文章才算是距离成为作家又进了一层。

最后,我想再问一问自己,还有一路和我一起写着的朋友们:在看到优秀作品的时候,有没有去刻意模仿过?针对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认真去修改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