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0
侠医世家导读:本章就从《伤寒论》第一节开始注解,全书总计398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0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
这是太阳病的总纲,所谓总纲就是太阳病典型的证(身体出现的排病反应)。
我们之前说过,中医不是治病灶,所以不管是什么病毒性感冒,非病毒性感冒,也不管什么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我们看的是人体对这个病的反应,通过自身反应来分析人体在哪个层面上排解这个病?为什么排不出去?以此为依据来组方恢复人体的能量和秩序,协助人体去排病。
所以作为六经之一太阳病的总纲都是一些“证”,也就是人体排病的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不分科,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所医院,可以治人体一切的病。只要发生同样的证,不管外感病还是内伤病,用同样的方子都能治好。这就是真正的古中医的治病理念。
用这种理念治病的效果如何了?古今无数的经验和医案证明,《伤寒论》如果能学通个大概,治急性外感病只要半剂到一剂药就可以治愈;慢性病三五剂药就应该显效;现代医学所谓的绝症亦有可能在不借用现代医学疗法的前提下短期内治愈。后世说《伤寒论》适合治外感病不适合治内伤病,这是没有学通《伤寒论》,运用不得法,然后误解了《伤寒论》。
现在一个一个的分析原文中的证。
何为“脉浮”,当体表(皮肤)感受到外界的邪气(风,寒,暑,湿,燥,热,火等),气血会本能的往体表走,去驱赶这个邪气。手腕的脉象和人体气血是相应的,于是脉浮于表,手指轻取就能摸到。需要注意,这个脉象的相应不是绝对,有时候也并不相应。
人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外界的邪气。比如,走到外头风一吹,一个激灵,我们就已经感冒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功能可以将这个邪气驱赶出去,所以不会发生感冒症状。在自体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气血和邪气在体表僵持住了,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俗称感冒)。
“头项强痛”,气血不能驱邪外出,就要源源不断的增加兵力,壅(yong)塞不得出之气血上冲到头部,就会出现头痛。壅塞于颈部,就会胀痛。
“恶寒”,当体表的气血有余,体表温度就会升高形成发热,这就与外界有一个温差,所以会觉得怕冷些。如果不发热呢?当体表气血充实,人应该不怕冷才对,可是,如果体表汇聚了过多的气血,体内因此而空虚了的话,表热内寒,这个人还是整体会感觉虚怯怕冷的。如果发热还怕热的话,俺就是温热病了。
建议中医爱好者学中医要先学会分析人体内的运行机制。为什么要具体分析人体反应的内在机制?因为真正的道家思维的医学是顺势而为的,让人体自己去作为,药物只是协助人体排病。既然是协助人体,首先就要搞明白人体到底在做什么,否则就会帮倒忙。张仲景就是依据实实在在的人体机制来治病的,《伤寒论》里都是具体的人体排病的反应,也就是“证”。古中医里的“证”就是人体自己如何排病的证据。
原文:
0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解:
太阳病有三个证型,一为中风,二为伤寒,三为温病。中风和伤寒是气血功能偏向于不足的(不到虚衰的情况,虚衰就是阴病了);温病是气血功能偏向于亢盛的。这一条说的是中风。
“发热”,现在大家对这个很恐惧,只要一发热,就迫不及待的用抗生素或者物理方法降温。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上帝造人为什么要造出疾病这个模式?说到底这是一个人体的应激模式,自保模式。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疾病,我们一刻都活不下去,假如人体没有发热这个模式,一旦感受了寒气,怎么能排出体外?体表的寒气驱除出去了,人体自然就会退热,强行退热反而容易演变成肺炎或慢性低热,这是因为邪气没有驱除,人体是不会解除发热这个自保模式。
西医是对抗思路,所以经常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古中医的思维是顺应人体来想问题,所以不会把疾病看成敌人,而是看成朋友。我们要协助人体自身的作为,让疾病自退,对抗疾病的结果常常是病治不好,人体的局面更加混乱了,一个病治成多个病,并发症,后遗症,转移什么的都来了。
“汗出”,人体主要有三个途径将病邪赶出体外:汗,吐,下。就是流汗,呕吐,大小便。如今汗出而病未解,毛孔打开了,津液丧失了。肌表空虚,邪气往往就更加深入了。
为什么会有“恶风”呢?一旦毛孔打开了,人当然会怕风;恶风是一种更严重的虚怯的反应,津血虚的人往往会怕风,所谓弱不禁风就是这个意思。
“脉缓”,感冒了,人体气血往体表汇聚形成脉浮;如果不能出汗,气血被束缚住了,便会形成“脉紧”,就像琴弦一样绷得紧紧的;一旦汗出来了,脉便迟缓松懈了。这就是脉缓的道理。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