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故事

如何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

2020-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邱奕杭

在本科期间,笔者共计参加三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称美赛),先后获得S奖、M奖和F奖。美赛成绩的渐入佳境,让笔者有理由相信自己对美赛获奖有独特深刻的看法和相对有效的经验。出于为后来人铺路,助力后来人不留遗憾地从美赛中获奖的目的,笔者将对这三次美赛积累的主要经验做一个总结分享。

2018年是我第一年参赛,获得S奖

S奖即Successfully Participation奖,成功参赛奖,意味着小组只是简单完成了题目的基本要求,文章相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里结合我的第一年参赛经历,从不足中提取和总结三点相对重要的经验教训。

2019年是我第二年参赛,获得M奖

M奖即Meritorious Winner,国内也常称为一等奖,获奖比例为6%左右。这意味着小组不仅较好地完成了题目的要求,而且解决方案相对具体丰富,解决思路相对新颖。笔者在第二年的参赛中,有意规避了上述第一年参赛的不足,并且做了新的努力工作。相关工作如下:

2020年是我第三年参赛,获得F奖

笔者在第三年已经保研本校,需要花心思投身项目,无心继续美赛。后来一月份有个组突然跟我说他们的建模手参加不了需要人顶替,在好朋友的再三请求下我才上去当了替补。没想到,结果创下了最好的成绩,这应该感谢当时拉我组队的朋友和自己当时的一丝善意吧。

F奖即Finalist,特等奖提名,获奖比例为1%左右。这意味着小组已经到达了最后一关的审核,不仅较好地完成了题目的要求,解决方案相对具体丰富,解决思路相对新颖,而且表达清晰,文章可视化工作突出。第三次参赛,小组在避开了我第一次参赛提到的不足,继续发挥第二次参赛的优势后,做了更多新的尝试和准备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当然我们这次竞赛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小组最后匆忙完成写作和排版工作,部分图标序号错误,文章部分段落表达时态错误或者不够精炼等等。可能是瑕不掩瑜,因此小组最终能斩获F奖吧。笔者乐观地相信,如果这些不足当时能避免,那么我们小组应该是很有希望夺得O奖论文的。

对于上述的经验总结,笔者就三次参赛经历提取总结了三点相对关键的经验,可以做到独特深刻,但是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有意愿在美赛获奖的小组,应该扩大自己的信息接收量,而不应一叶障目。如果文章对师弟师妹们参赛夺奖有所启发有所帮助,那么本文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写于2020年04月29日。疫情盛行之时,愿天下皆可太平!

附笔者基本信息:
广东工业大学16级IC班学生, 联系方式:qiuyihang131@gmail.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