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精选理事会·哲思

哲思|自我论

2022-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格拉dd

专题:哲学思考专题编辑: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我是谁”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得到完美答案,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最终又迷失在寻找的路上,究竟该如何定义“我”的本质呢?如果无法描述,必然无法找到。 本文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将“我”这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拆解成三个具体的部分,其中包括生命本身、主观意识及客观世界所赋予的身份定义,层层细化,全方位解读“我是谁”的问题,编辑倾心阅读并推荐。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三十五亿年前,经历如此漫长的岁月,人类早已失去与过去的所有联系。

生命盲目前进,从一段简单的螺旋型DNA链进化成当下复杂的生命体,最终,人类脱颖而出,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

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则演变,不同物种各司其职,生命似乎有属于自己的某种独特智慧,无需外力干涉也能顺利向前。

马从来不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一匹马,也不需要弄清“马”到底是什么。

它凭借本能知道,自己是草食动物,善长于奔跑,有四条腿......

动物世界相对纯粹,人类世界则复杂得多。

马的年龄、品种、体重等参数都会影响其自身命运,老弱病残被吃掉,平庸者出苦力,佼佼者价值连城。

最有名的当属被尼采哭过的那匹马,它到底有什么不同?

并没有,不过拉拉车、吃吃草而已。

生命不存在思考,自然也不会有明确的目的与动机,在所有被外界贴上的标签中,去掉浮华的部分,剩下的还有什么?

于是问题变成:“我是谁?”

在某个闲暇的周末、安静的夜晚或忙碌日子里出神的一刹那,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知道“我”是谁,便永远不可能理解人生的意义。

本文主要将“我”的定义分为三个部分:

1.生命中的我——进化。

2.意识中的我——认知。

3.现实中的我——身份。


生命中的我——进化。

代谢不断积累,最终实现某种特征的改变,这一过程便是进化。

进化分成两个部分:

1.生理进化。

2.意识进化。

生理进化主要指官能部分的改变。

鸟的翅膀、鱼的腮和鳍、陆地动物的腿等都是官能进化的证据。

一般来说,环境不会迁就物种。

生存条件改变,物种需要主动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指的便是此类进化。

最简单的例子——鸟儿翅膀的形成。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洪水淹没整片大陆,陆地物种大量灭绝,少数幸存者不得不改变形态以适应新环境,那些爬到树上的渐渐进化出了翅膀,此处的“渐渐”以百万、千万年为单位。

大部分飞禽的翅膀来源于陆地物种的前肢,直到如今,许多鸟儿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靠着翅膀作出保护、驱赶等动作。

相比于漫长的翅膀进化,人的生命显得过于短暂,除了生老病死,人体自身的改变小到难以察觉。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十分明显。

肤色分化——黑人、黄种人、白人等。

人类大多起源于非洲大陆,大迁徙后,不同地区的族群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与环境进化出不同的特征,黑人大多生活在赤道附近,白人多生活于高纬度极寒之地,黄种人则聚集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肤色分化主要是因为人的皮肤中的黑色素浓度不同,高浓度的黑色素能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人体免遭伤害,高纬度地区缺少光照,自然不需要分泌过多黑色素。

性别分化——偶然事件。

物种繁殖的方式极其多样,人类世界中的两性繁殖仅占一小部分,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无性繁殖、雌雄同株等,当然,负责生育的也有雄性。

例如公海马一次可以产1500多个宝宝。

无性繁殖——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营养体繁殖等。

雌雄同株——雌蕊与雄蕊分在两朵花上,称作单性花,比如玉米、葫芦科植物;雌蕊与雄蕊分在一朵花上,称做两性花,比如桃花、樱花、蔷薇、百合等。

遗传——必然与偶然的碰撞。

孩子是否与父母相像或多大程度上的继承均属未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后代一定能得到父母双方一部分的遗传物质。

生命的拷贝极其复杂,过程中总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因素。

可能是好的突变,也可能有害,实际结果通常难以预测。

如果你继承了父母身上的某一部分缺点,或产生了本不存在的缺陷,请一定不要抱怨命运,因为生命的规则本是如此。

意识进化相对隐秘,它无限趋近于本能,却又高于本能。

呼吸、进食、饮水等属于生物本能,而怕黑、嗜甜、精神过敏等并不属于本能,应激反应的确存在,但都可以找到具体原因。

本能是无理由的,怕黑是有理由的。

按照当下科学的看法,怕黑的基因来自于我们的祖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人对幽深洞穴的恐惧。

生命有着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身临险境时,身体总能及时作出反应,而黝黑的洞穴代表未知,面对未知,自我保护机制失效,看不到敌人,自然没有对敌策略。

人终究还是害怕无法掌控的事物,面对神秘的黑暗,除了跑便只能任其吞噬,即使里面什么也没有。

意识进化稳定态——习惯。

人的大脑除了思考,最擅长的便是偷懒。

证明的方式十分简单,只需把客厅的沙发挪个位置,或许,你明天就会摔坐到地板上。

即使不用开灯,大部分人都能摸到开关的位置。

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或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惯性区里一清二楚,无需调用意识,生活也能运筹帷幄。

大部分情况下,习惯有利于生存,但需要培养。

当然,大脑并非完全停止作业,它首先会判断习惯本身是否有害,主观判定无害,则大开绿灯。

群体智慧——记忆传承。

无论多么厉害的虫子,见了飞禽也只能跑路或藏起来,即使只听到一声鸡叫,也会立马直挺挺的装死。

物种相克十分符合科学,一只虫子只有一次被吃的机会,为什么它们能提前知道害怕呢?

原因正在于记忆的传承,某些关于对天敌的判断被刻入了基因里。

类似于本能,却又高于本能。

生命进化过程并非人力所能掌控,性别、肤色、缺陷、恐惧等都来自十分遥远的过去,作为个体,能做的只有尊重事实,同时敬畏生命本身。



意识中的我——认知。

认知建立于后天,母亲肚子里的胎儿并不存在这种能力。

自我定义与外界定义区别极大,就像做一份自我介绍,我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我一定天差地别。

自我定义的方式——主观占据绝对。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看法,无论过度自恋还是自卑,总之一定有着某种明确的态度。

第一个问题: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这是什么问题,我能说不喜欢吗?”

如果觉得奇怪,那换个问法: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吗?如果讨厌,告诉我你理想中的样子!

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具体好恶程度几乎能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义方式。

如果喜欢,请给出足够理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优点、长处。

“我长相过人,谈吐不凡,懂礼貌,善良......”

站在客观角度,这些确实算得上优点,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你眼中的“长相过人”与他们眼中的“好看”到底有几分出入,怎样算谈吐不凡,善良与礼貌的标准是什么?

“我个子矮,没文化,没钱,长得丑,还有体味!真不知道得罪了谁!”

自卑者的定义方式类似,用许多看似客观实则主观的词进行自我描述,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讨厌,不断放大自己的缺点。

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个体的自我定义方式相对单一,通常靠主观。

认知是后天形成的,一部分来自外界,一部分源于自身。

无论如何做自我介绍,均不可能同时满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而人们希望的却是既满足主观又满足客观,毕竟看自我介绍的人都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

他自己说的不对,他们看到的也不对,那么一个人的美与丑、高与矮、博学与无知到底跟这个人本身有什么关系?

“不然呢?难道让我描述灵魂吗?”

差不多这个意思,以上描述都属于外部特征,并不足以完全定义一个人,部分的“我”藏在精神的最里面,无法被人看到。

后天认知来源于经验,建立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外界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部分客观,部分主观,如论如何自我定义,均不可能完全定义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

ps:有些冥想学派的学者认为,当一个人停止思考,意识专注于呼吸、脉搏、血液流动时,“我”才会真正出现,它没有具体形状,无法描述,同时又包容一切,连接无限。



现实中的我——身份。

世界本来一片混沌,人类通过观察与研究,把世界分成了若干部分,然后不断分类、细化、贴标签,最终创造了文明。

文明诞生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有同样的信仰与文化,对世界有着统一标准的认知。

认知与信仰体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名字,无论他们相信什么,总归要有个具体称呼。

除了神的世界,科学认知同样重要。

宗教有宗教划分世界的方法,科学有科学的梳理方式,即使定义范围不同,宗教与科学也有着相似的共性,那便是分类。

所有事物都需要被定义,而定义最好的方式便是起名字。

动物与植物不同,太阳神与冥王分管不同的领域,面包与肉是不一样的东西,每个人都要有族谱,否则他便没有过去。

最终,人类用起名字的方式私自拆解了世界。

后人们继承传统,不断探索,定义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名字除了被用于具体事物,同时还可以被用来区分抽象事物。

渐渐的,我们生活在了名字的世界,一旦没了标签,人类便是一群傻子。

即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习惯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义身边的人和事。

客观(外部定义)的定义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家庭、职业、朋友圈。

你可以说,他是名军人、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是某人的情夫......如此一来,听者的心里似乎有了答案,哦!他当兵的;这么年轻,居然当了爸爸;一看长相就是小白脸,不奇怪!

如果换种说法,比如他是个热爱保龄球的人。

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三种定义方式的共同点——社交关系。

家庭: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或家族成员、其它成员资料等。

职业:从事职业、收入、职位、同事等。

朋友圈:好友、私生活、兴趣爱好等。

大部分人习惯于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定义一个人,甚至于自我定义。

“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与“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换了主语。

假设其中的一个孩子不幸夭折,我们该如何继续形容他呢?

或者他离了婚,有了新的家庭,介绍的时候,总不可能将其全部经历都说上一遍,于是,他又有了新的身份。

现实是流动的,人们只能依靠暂时的信息去尝试定义某个阶段。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总有倦了或退休的时候。

新人出生、老人去世、新朋友、旧朋友,外部变量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可能接触到的人,到最后,能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最后留一个问题:当一个人脱掉制服,离开家,远离好友,独处的时候,他到底是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