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故事系电影简书电影院

我的前男友,像爸爸一样爱我(一)

2017-05-21  本文已影响31人  相聚宝
《摔跤吧,爸爸》

我是一名巴黎音乐学院的留学生,最近刚和青梅竹马的男友分手了。

在讲述我和我前男友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的爸爸。

我爸和最近口碑爆棚的印度电影,《摔跤吧》里的“马哈维亚”很像,都属于“虎爸”的类型。

网络上有不少对“马哈维亚”这个角色的批评声音,比如:

“强加自己的梦想到孩子之上!”

“父权主义!暴君!”

“剥夺孩子的童年!”

等等......

但是,同样作为一个“虎爸”的女儿,我想为“马哈维亚”说几句。

(以下将“马哈维亚”简称为:马哈)

第一句,马哈并没有将他的梦想“强加”到他的女儿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马哈生了男孩,那肯定是一个“父债子还”的故事了,估计小男孩从婴儿时期就得开始训练了。

但是,马哈只生了女孩。

所以,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因为马哈没有生到男孩,他其实就已经放下自己的梦想了。

在这段期间里,马哈甚至连自己都不再对摔跤感兴趣了。

上班路过摔跤场,他看都不看一眼。

下班同事约去看摔跤比赛,他也拒绝了。

电影片段

这是整场电影中,马哈最丧的时候。

但是,之后他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跟两位男生的一次打架,让马哈看到了一样神奇的东西,这才让他重拾了梦想。

马哈看到的东西就是——天赋。

两个从没学过摔跤的女生,可以把两个男生打得那么惨,这不是摔跤的天赋是什么?

足球小子里“大空翼”的爸爸,看到孩子的足球天赋后,就立马让孩子跟了一位巴西教练学足球。

灌篮高手里“泽北荣治”的爸爸,看到孩子的篮球天赋后,就立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一个篮球场。

如果一位父亲,在发现自己女儿的摔跤天赋后,却因为她们是女孩的身份,就不给予引导和支持,不让她们学习摔跤。

那么,这样的父亲,才是不称职的父亲吧。

让马哈继续坚持他梦想的不是他的私心,而是他两位女儿——吉塔和巴比塔那了不起的摔跤天赋。

女儿打架

第二句,马哈是一位失败的“暴君”。

一个成功的暴君,不仅可以专制无道,冷酷无情,而且,他还会让底下所有的人都无力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但是,吉塔和巴比塔“起义”了。

马哈对女儿们的起义,其实是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的。

训练时,面对吉塔和巴比塔的放水,马哈只能干生气,也不舍得动手打女儿。

吉塔和巴比塔偷跑出去参加婚礼,被马哈发现了,暴怒的马哈也只动手打了他们的表哥,对于女儿也无可奈何。

电影到这里做了一个很巧妙的处理。导演并没有直接让爸爸和儿女讲大道理,而是让一位刚刚完成童婚的新娘,说出了印度传统女孩的悲哀。

父亲的强压只带来了抵触,并没有让女儿们产生自驱力;反倒是,社会现实的无奈,让两位女孩明白了,摔跤对她们而言,真正的意义。

马哈除了压迫“失败”以外,还有两点让他成不了“暴君”。

一是,马哈自己会反思。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是马哈在深夜,悄悄地为睡着的女儿按摩脚底。(中国版删减掉了这个片段)

内心矛盾的爸爸

马哈在这里反思了,爸爸和教练这两个角色的矛盾性。这也让他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爸爸。

这不是“暴君”该做的事情。

二是,马哈想他的女儿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伴侣,自己不会干预。

电影里又有一个场景,马哈的老婆担心女儿学了摔跤以后,没有男生敢娶她们。

对此,马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应。(中国版也删减掉了这个片段)

妻子的担忧 马哈的回应

在印度这样环境下,能给自己女儿婚姻的自由,这同样不是“暴君”该做的事。

第三句,马哈让吉塔和巴比塔失去了童年,但是,马哈也可以为了他的女儿们,失去所有。

吉塔参加全国大赛前,马哈为了帮女儿准备赛事,想跟领导请两个月的假,但是被拒绝了。

辞职

随后,他就辞职了,在农田里干农活,留出更多的时间帮女儿准备。(中国版还是删减掉了这个片段)

父爱背后的深沉

为了让吉塔更好地应对之后的国际大赛,已经年过六旬、需要日常吃药的马哈,只身跑到了陌生的大城市,给女儿训练了半年。

可以说,马哈的后半生,都因女儿而活,为女儿而活。

第四句,父女没有隔夜仇。

年轻力盛的吉塔,在老家众人面前,将自己年迈的爸爸击倒在无情的泥地上。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都以为马哈快要挂了。

随后,父女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但之后的一通电话,吉塔只说了一句话,他们两人就和好了。

一句道歉

就像巴比塔说的一样。

女儿的理解

血浓于水,就是这个意思吧。

马哈这样的父亲,并没有把女儿宠上天,但却让女儿拿到了全世界第一的金牌。

马哈这样的父亲,不苟言笑,但却十分的真实,充满着无言的父爱。

马哈这样的父亲,是“最好”的爸爸。

而我的前男友,就像马哈这样的父亲。

欲知后事,请见下回分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