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每日一库之 bytebufferpool
简介
在编程开发中,我们经常会需要频繁创建和销毁同类对象的情形。这样的操作很可能会对性能造成影响。这时,常用的优化手段就是使用对象池(object pool)。需要创建对象时,我们先从对象池中查找。如果有空闲对象,则从池中移除这个对象并将其返回给调用者使用。只有在池中无空闲对象时,才会真正创建一个新对象。另一方面,对象使用完之后,我们并不进行销毁。而是将它放回到对象池以供后续使用。使用对象池在频繁创建和销毁对象的情形下,能大幅度提升性能。同时,为了避免对象池中的对象占用过多的内存。对象池一般还配有特定的清理策略。Go 标准库sync.Pool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sync.Pool
中的对象会被垃圾回收清理掉。
在这类对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字节缓冲(底层一般是字节切片)。在做字符串拼接时,为了拼接的高效,我们通常将中间结果存放在一个字节缓冲。在拼接完成之后,再从字节缓冲中生成结果字符串。在收发网络包时,也需要将不完整的包暂时存放在字节缓冲中。
Go 标准库中的类型bytes.Buffer
封装字节切片,提供一些使用接口。我们知道切片的容量是有限的,容量不足时需要进行扩容。而频繁的扩容容易造成性能抖动。bytebufferpool
实现了自己的Buffer
类型,并使用一个简单的算法降低扩容带来的性能损失。bytebufferpool
已经在大名鼎鼎的 Web 框架fasthttp和灵活的 Go 模块库quicktemplate得到了应用。实际上,这 3 个库是同一个作者:valyala😀。
快速使用
本文代码使用 Go Modules。
创建目录并初始化:
$ mkdir bytebufferpool && cd bytebufferpool
$ go mod init github.com/darjun/go-daily-lib/bytebufferpool
安装bytebufferpool
库:
$ go get -u github.com/PuerkitoBio/bytebufferpool
典型的使用方式先通过bytebufferpool
提供的Get()
方法获取一个bytebufferpool.Buffer
对象,然后调用这个对象的方法写入数据,使用完成之后再调用bytebufferpool.Put()
将对象放回对象池中。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valyala/bytebufferpool"
)
func main() {
b := bytebufferpool.Get()
b.WriteString("hello")
b.WriteByte(',')
b.WriteString(" world!")
fmt.Println(b.String())
bytebufferpool.Put(b)
}
直接调用bytebufferpool
包的Get()
和Put()
方法,底层操作的是包中默认的对象池:
// bytebufferpool/pool.go
var defaultPool Pool
func Get() *ByteBuffer { return defaultPool.Get() }
func Put(b *ByteBuffer) { defaultPool.Put(b) }
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建新的对象池,将相同用处的对象放在一起(比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对象池用于辅助接收网络包,一个用于辅助拼接字符串):
func main() {
joinPool := new(bytebufferpool.Pool)
b := joinPool.Get()
b.WriteString("hello")
b.WriteByte(',')
b.WriteString(" world!")
fmt.Println(b.String())
joinPool.Put(b)
}
bytebufferpool
没有提供具体的创建函数,不过可以使用new
创建。
优化细节
在将对象放回池中时,会根据当前切片的容量进行相应的处理。bytebufferpool
将大小分为 20 个区间:
| < 2^6 | 2^6 ~ 2^7-1 | ... | > 2^25 |
如果容量小于 2^6,则属于第一个区间。如果处于 2^6 和 2^7-1 之间,则落在第二个区间。依次类推。执行足够多的放回次数后,bytebufferpool
会重新校准,计算处于哪个区间容量的对象最多。将defaultSize
设置为该区间的上限容量,第一个区间的上限容量为 2^6,第二区间为 2^7,最后一个区间为 2^26。后续通过Get()
请求对象时,若池中无空闲对象,创建一个新对象时,直接将容量设置为defaultSize
。这样基本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的切片扩容,从而提升性能。下面结合代码来理解:
// bytebufferpool/pool.go
const (
minBitSize = 6 // 2**6=64 is a CPU cache line size
steps = 20
minSize = 1 << minBitSize
maxSize = 1 << (minBitSize + steps - 1)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 42000
maxPercentile = 0.95
)
type Pool struct {
calls [steps]uint64
calibrating uint64
defaultSize uint64
maxSize uint64
pool sync.Pool
}
我们可以看到,bytebufferpool
内部使用了标准库中的对象sync.Pool
。
这里的steps
就是上面所说的区间,一共 20 份。calls
数组记录放回对象容量落在各个区间的次数。
调用Pool.Get()
将对象放回时,首先计算切片容量落在哪个区间,增加calls
数组中相应元素的值:
// bytebufferpool/pool.go
func (p *Pool) Put(b *ByteBuffer) {
idx := index(len(b.B))
if atomic.AddUint64(&p.calls[idx], 1) > calibrateCallsThreshold {
p.calibrate()
}
maxSize := int(atomic.LoadUint64(&p.maxSize))
if maxSize == 0 || cap(b.B) <= maxSize {
b.Reset()
p.pool.Put(b)
}
}
如果calls
数组该元素超过指定值calibrateCallsThreshold=42000
(说明距离上次校准,放回对象到该区间的次数已经达到阈值了,42000 应该就是个经验数字),则调用Pool.calibrate()
执行校准操作:
// bytebufferpool/pool.go
func (p *Pool) calibrate() {
// 避免并发放回对象触发 `calibrate`
if !atomic.CompareAndSwapUint64(&p.calibrating, 0, 1) {
return
}
// step 1.统计并排序
a := make(callSizes, 0, steps)
var callsSum uint64
for i := uint64(0); i < steps; i++ {
calls := atomic.SwapUint64(&p.calls[i], 0)
callsSum += calls
a = append(a, callSize{
calls: calls,
size: minSize << i,
})
}
sort.Sort(a)
// step 2.计算 defaultSize 和 maxSize
defaultSize := a[0].size
maxSize := defaultSize
maxSum := uint64(float64(callsSum) * maxPercentile)
callsSum = 0
for i := 0; i < steps; i++ {
if callsSum > maxSum {
break
}
callsSum += a[i].calls
size := a[i].size
if size > maxSize {
maxSize = size
}
}
// step 3.保存对应值
atomic.StoreUint64(&p.defaultSize, defaultSize)
atomic.StoreUint64(&p.maxSize, maxSize)
atomic.StoreUint64(&p.calibrating, 0)
}
step 1.统计并排序
calls
数组记录了放回对象到对应区间的次数。按照这个次数从大到小排序。注意:minSize << i
表示区间i
的上限容量。
step 2.计算defaultSize
和maxSize
defaultSize
很好理解,取排序后的第一个size
即可。maxSize
值记录放回次数超过 95% 的多个对象容量的最大值。它的作用是防止将使用较少的大容量对象放回对象池,从而占用太多内存。这里就可以理解Pool.Put()
方法后半部分的逻辑了:
// 如果要放回的对象容量大于 maxSize,则不放回
maxSize := int(atomic.LoadUint64(&p.maxSize))
if maxSize == 0 || cap(b.B) <= maxSize {
b.Reset()
p.pool.Put(b)
}
step 3.保存对应值
后续通过Pool.Get()
获取对象时,若池中无空闲对象,新创建的对象默认容量为defaultSize
。这样的容量能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避免使用过程中的切片扩容。
// bytebufferpool/pool.go
func (p *Pool) Get() *ByteBuffer {
v := p.pool.Get()
if v != nil {
return v.(*ByteBuffer)
}
return &ByteBuffer{
B: make([]byte, 0, atomic.LoadUint64(&p.defaultSize)),
}
}
其他一些细节:
- 容量最小值取 2^6 = 64,因为这就是 64 位计算机上 CPU 缓存行的大小。这个大小的数据可以一次性被加载到 CPU 缓存行中,再小就无意义了。
- 代码中多次使用
atomic
原子操作,避免加锁导致性能损失。
当然这个库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大部分使用的容量都小于defaultSize
,会有部分内存浪费。
总结
去掉注释,空行,bytebufferpool
只用了 150 行左右的代码就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Buffer
对象池。其中细节值得细细品味。阅读高质量的代码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编码能力,学习编码细节。强烈建议抽空细读!!!
大家如果发现好玩、好用的 Go 语言库,欢迎到 Go 每日一库 GitHub 上提交 issue😄
参考
- bytebufferpool GitHub:https://github.com/valyala/bytebufferpool
- Go 每日一库 GitHub:https://github.com/darjun/go-daily-lib
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GoUpUp】,共同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