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乡野的一处藏书楼,为何能成晚清第一家?
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重入修门甫岁余,又携琴剑返江湖。 乾坤浩浩何由报,犬马区区正自愚”,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出都》,道出了古代读书人对琴与剑的由衷欣赏。
笔者近日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常熟市古里镇,走进铁琴铜剑楼景区,细品瞿氏家族“吾庐爱,藏弃一书楼,玉轴牙笺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储,大好似仙居”的惬意。
初见铁琴铜剑楼门楼,只觉其古朴闲逸,然而步入略显低调的木门,却能窥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守望。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算算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它被誉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翘楚,令读书人肃然起敬。
铁琴铜剑楼占地600多平方米,前后共三进。走进第一进展厅,迎面可见一幅巨画,这就是铁琴铜剑楼的原貌图,该画出自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关门弟子曹大铁之笔。细腻的线条把群山碧水环绕下的铁琴铜剑楼勾勒得栩栩如生,令人联想到200多年前,辞官归里的第一代楼主瞿绍基,潜心购藏古籍善本、金石碑拓等,一派书痴风范,初步奠定了铁琴铜剑楼的基础。
第二代楼主瞿镛也继承了父亲瞿绍基的衣钵,藏书读书怡然自乐,“吾庐爱,书室最清华,入座香生连理树,沿阶艳放合欢花,径曲小山遮”。
铁琴铜剑楼原貌图上方有一块匾额,写有“琴剑流芳”四字,左侧陈列着一把铁琴,此琴虽不是唐代流传下来、现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原琴,但其来头也不小,是国家著名琴家大师吴寒按照原比例复制的,成本高达40万元,铁琴外表采用鎏金技艺,可以使琴声更悠扬,声音传得更远。
铁琴铜剑楼原貌图的右侧,是根据古书描述、用三维立体展示的铜剑,透过眼前的这柄铜件,还是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瞿氏楼主以铁琴、铜剑为藏书楼命名,可以想见他们当年抚琴舞剑、纵情高歌的洒脱。
信步迈进第二进展厅,迎面正中的牌匾大书“履庆堂”三个字,下面是一幅名为《虹月归来图》的巨画,描绘的是第三代楼主瞿秉清、瞿秉渊兄弟藏书护书的艰辛经历。
铁琴铜剑楼到了瞿氏兄弟手里,原本已经成为江南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却因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进常熟城,陡然发生巨变。
太平军和清军零星斗争不断,常熟局势不稳,铁琴铜剑楼也受到滋扰,为免藏书受损,瞿氏兄弟有计划地将藏书分批转移到周边较安定的区域,后更将部分藏书运至江北,直到4年后方将藏书安全运回铁琴铜剑楼,其间辛苦遭逢,实在难为人道。
《虹月归来图》正是瞿氏兄弟为了庆祝藏书无虞,特地邀请当时江阴著名画家吴俊所绘,原画现藏于常熟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画中船舱里堆满了古籍善本,但瞿氏兄弟的眼神坚定,足见这一壮举的不易。
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晚清风云人物,也是一位爱书藏书之人,但他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3年)9月,第一次到访铁琴铜剑楼时,就发出“如游群玉,目不给览矣”的赞叹。
翁同龢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先后两次造访铁琴铜剑楼,还为瞿氏兄弟亲笔撰写《虹月归来图记》,声言“龢于今不忍言藏书”,甚至有“假我二十年日力,当老于君家书库中矣”的念头。
翁同龢是常熟名门,家世尊崇、位极人臣,他对铁琴铜剑楼的高度评价,更能反映出铁琴铜剑楼的珍贵。
清末局势愈加混乱,第四代楼主瞿启甲虽然拒绝了朝廷重臣将藏书归入京师图书馆的建议,但还是捐了100种善本给京师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军阀混战期间,瞿启甲一方面将大部分藏书运往上海贮存,以躲避战祸,另一方面捐出部分藏书成立常熟公共图书馆,亲自担任第一任馆长,推动公众阅读。
瞿启甲去世时,正值日军侵华,他忧心藏书的安全,遂留下遗训:“书不能守,则归之公”。
第五代楼主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等兄弟继承祖业,悉心整理、校勘藏书,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分多次将全部藏书、金石等捐献国家,使得这份祖产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展厅将瞿氏献书的全过程详细地罗列出来,笔者驻足良久,对他们的百年坚守和化私为公的家国情怀,深感震撼。
铁琴铜剑楼的传奇并非孤例,第三进展厅就将整个常熟的私家藏书楼呈现了出来,比如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等,文化的延续可谓一脉相承,这也成就了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辉煌。
而展厅的偏房,还真实再现了瞿氏历代刻书的艰辛过程,正因他们坚持钞书、刻字,才使铁琴铜剑楼里的很多孤本、善本,得以更好地被保护和传播,成为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最后迈入的就是铁琴铜剑楼的老楼,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洗礼,也道尽了瞿氏藏书传承五世、历时两百余年的不凡岁月,“读书、藏书、刻书、护书、捐书”,这种“重书籍、轻金珠”的精神令人钦佩。
走出铁琴铜剑楼,漫步在古里镇打造的知识旅游文化街区,走进一家家新颖别致的现代书店,探索更加新潮的未来书店,过去与未来,在我脑海徘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