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和哲学家-2
可以在“大中不小啦”视频号 或 B站 查看视频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K4y1S7zK
上次我们聊到马修出家的原因,这次分享我们就从这个话题接着聊。
马修最开始接触佛教是因为看了几部西藏的纪录片,有《西藏人的讯息》《智慧之子》等。我百度了下没有搜到。
马修说,他对记录片里的僧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他们的身上反映出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一种非常特殊的气质。他没有办法说出直接的理由,但是总而言之,最感动的就是他们符合“圣人” 的理想,是完美的人类、智者。这种人在今天的西方简直是很难找得到的。他们符合我心中圣方济
(St. Francis) 的形象,或者是古代伟大智者的形象,但是这些人都属于遥远的过去。现在的人没有办法去见见苏格拉底,听听柏拉图的辩
论,或是在圣方济的膝下聆听他的教导。但是突然,有一些似乎是智慧化身的人士出现在我面前,于是马修对自己说:“如果人有办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这个样子。”
父亲弗朗索瓦听到后说:其实西方古典时期哲学理论和实际也是一体的。对于古代的哲学家,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不光是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或生命的诠释。哲学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哲学是老师和弟子必须在生活中实践的东西,而他们实践的程度,绝不低于他们在对话中所阐述的理论。所以你见到西藏喇嘛所受到的感动,其实也存在于西方哲学中。
马修想见见真实的佛教僧人,于是就买了机票到了印度,拜访了正在印度传教的佛教喇嘛康居仁波切。当时他和家人同住在一个小木屋中,生活非常简单。后来马修就待在那里,单纯地待在他面前。他说到:
那是一个极深刻且永生难忘的经验。康居仁波切当时已经七十岁,身上散发出种善良和慈悲,背对着窗户坐着,窗外是一片云海。我整天都坐在仁波切对面,感觉到正在做人们常说的“打坐”,换句话说,就是在他面前单纯地反省自己。他没有教我什么,但是仁波切的存在就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从他体内散发出来的那种深度、力量、平静和爱,让我的心慢慢打开来。
正是这一次拜访,让马修了解到了一种可以激励他自己生命的方式,让他的人生有了方向和意义,虽然他说不出什么。
我这里之所以要给大家分享这一段,是因为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有很强烈的感触。我们一直在追问一些问题的答案,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或者说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用语言来回应。但是,你不要忘了,有另外一种答案就是直感,这个直感往往来自于一个特别的榜样。
后来马修经常会回到印度,目的就是要再次拜见他的老师。马修说他从老师那里确实得到一些精要的心灵教导,但也不能算是一种连续的佛法教育。仁波切说:“佛法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不要迷失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中,这样反而会干扰修行,而修行就是佛法的心脏,是所有内在转化的基础。”
在仁波切面前,马修会让自己的心和老师的心合而为一,也可以称之为“把自己的心跟老师的心融合在一起”,老师的心是智慧,我们的心是混乱。通过这种“心灵融合”,你的心从混乱转为智慧。这种纯粹禅定的过程,其实就是藏传佛法修持的重点之一。
从这里我们又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马修说:“没有火不会有烟。当我见到老师,他实际的体态,他说话的方式,他所做所为,所代表的一切,让我全然的相信,在里面有极精华的东西是我必须更深入的。之中有一种真正启发和确定感的泉源,一种完美,而这是我希望能吸收到的。”
有了如此深刻的生命体验后,在听从康居仁波切要他完成学业的建议后,马修在1972年,移居到了喜马拉雅山。
其实我们会好奇,在一个科学博士的眼里他会怎么看到佛学,下期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