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笔记18:塑造一个一起“扛过枪”的好基友
《尚书》笔记18:三年放逐时光炼就的的政治“成熟”
太甲继承帝位的第三年十二月朔日,伊尹带着王冠、王服到桐宫,将太甲迎回到都城亳。
伊尹的这一做法,无形中将一位没有经过大世面的汤王继承人——太甲,塑造成了一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扛过枪”的“斗士”。
反观一下伊尹放逐太甲帝这件事。
于太甲帝而言,坏处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权力失守期,好处是三年时间,够他思索好多人生问题,与此同时,三年的被动“守丧”,给世人留下了个“孝”的王者背影。
于天下百姓而言,无所谓好处,无所谓坏处,在不知不觉间,他们躲过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昏庸帝王的肆无忌惮,避免了再一次的水深火热。
于伊尹而言,坏处是得了一个潜在的“跋扈专制”的恶名。好处是完成了自己再造太平圣主,将“家天下”体制下的公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人生梦想,收获了一个一起“扛过枪”且要相互提防着的好基友。
伊尹干得最漂亮的地方就在于他做事果敢,行动起来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放逐太甲帝时,召集贵族讲清利害,马上开干,全然不顾众人的眼光与议论。
三年期满,迎奉回太甲帝时,仍是如此。他果断地带着王冠何王服,直接将太甲帝请回都城亳的王位上。全然不顾可能存在的太甲帝报复、泄愤的危险。甚至还继续写信教导太甲帝,当然语气缓和了许多。伊尹向重登大位的太甲帝讲明:百姓需要君王,君王也需要百姓,君王能修成美德,是有益于千秋万代的大善事。言外之意是说,“我”个人的安危荣辱,君王你个人三年来的愤懑与不爽,放在天下太平、江山永固这件大善事面前一比较,全都不值一提。
三年的桐宫时光,让太甲帝长进了不少,他再也不是三年前那个少不更事,对重臣谏言无动于衷的太甲了。收到伊尹的书训,太甲帝马上“拜手稽首”表示感谢,并口述了自己放逐期间的心得,向伊尹为代表的重臣们交了一份口头的“自白书”。从太甲帝的“自白书”来看,三年桐宫生活,让他受益匪浅。
一、王者不能存私身
于太甲帝而言,三年的桐宫生活,让他意识到王者是没有什么“私身”的。
修养品德这种事情,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可能是自己的问题,但对于王者而言,却是了不起的大问题。王者的一己私身,视同他的天下公权一并存在的。一旦品德修养不能支撑王者地位,一旦放纵情欲败坏了法度、礼仪,非但治理天下的公权力不保,连自身也是难保的。
王天下者,从成为王者的第一天起,便没有“私身”与公权之分,丧失王位公权之日,就是丧命之时。
二、自作孽,不可逭
即位之初的帝王生活以及三年的桐宫放逐生活,让太甲帝意识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上天降下的灾祸,有时还可以侥幸避开;自己造成的灾祸,是无法逃脱的。
当初,太甲帝是因为罔顾天下规律,罔顾重臣劝谏,而被伊尹放逐的。被迎奉回后,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向重新赋予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重臣示好。他首先承认自己没能注重品德修养的过失,然后诚恳地希望伊尹能够不断匡正、指点自己,争取一个好的结局。
伊尹作为重臣代表,又絮絮叨叨讲了许多。从先王成汤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困苦贫穷的百姓说起,绘声绘色得描述了百姓和诸侯对汤王的拥戴。汤王还没能拥有天下之时,天下百姓就讲“傒我后,后来无罚”——等待我们的汤王吧,汤王来了我们就不会再无辜受罚了。这话,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出现。比如“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比如“吃他娘,传他娘,开了库,抢了仓,大家来做皇”。
谁是最好的老师?
天下大概没有比“南墙”更好的老师了。撞过南墙的,但凡机灵点儿的,都会自觉学乖。三年的桐宫放逐生活,让太甲帝学乖了不少,一点点变得政治成熟了。尊奉祖先、亲近臣民、目光长远、从谏如流,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身份使然。一旦违背了身份背后的职责、使命,不仅仅是江山社稷的问题,连身家性命也会成为问题。
得随机数:15038及21387等
体:坎水 用:坎水 变:坤土
性格:思虑深远,较有城府,吸引有思想的人,学术上有成就,事业上容易受到关注与认可。
关系:两个人同频共振、同心同德,相互包容性强,五湖四海。
健康:注意节制饮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预防与饮食习惯有关的肾脏、心脏类疾病。
问事:所行之事有一定的坎坷、波折与风险,但最后为人所包容、理解,心想事成,能够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