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一品:《中国文化课》
2020年的疫情发生得猝不及防,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打乱。当灾难降临,我们被病毒伤到,但更多的时候被国人的血泪温暖,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我一生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我突然想重新了解中国,想要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想要看看中国文化到底给每一个华夏儿女刻下了怎样的烙印,能够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风霜,于是选择了这本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文化延绵至今的原因。
1、文化的定位
文化这个词我们时时听到,它就像空气“你抓不到,它又无处不在”。我们时常说,这个人很有文化,中西方文化有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这本书在学术上给出了“文化”的最短定义。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精神价值比如家国文化、亲情伦理、诗词歌赋;生活方式比如几大菜系、中医中药,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一批人。
历史文化是由人书写的,时势造英雄,时代的精华汇聚在一个又一个的伟人身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悠悠文脉,感受文化的无限魅力。
2、悠悠文脉
人类精神文明开启的时代被称为“奠基时代”,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人类虽跨入了文明生活,但是精神仍未自立,只会夺权、战争、吵闹,这时候世界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巨人,给人类进行了精神洗礼。
中国文化的第一人是老子,他也是世界顶级的哲学家。
全部著作只有五千字,他的平生扑朔迷离,司马迁写道“莫知其所终”,他提出了道的思想,直指宇宙本源,让华夏民族开始深思熟虑,看透万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流传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紧接着老子的是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似乎没有走出他想要的结果,但他把“大一统、正名分、天命论、尊王攘夷”等观点交付给历史,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中国。他给中国文化烙下了君子之道,同时立下了鲜明对比的小人形象,告诫世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第三人是墨子。
他永远呼唤和平、阻止战争,他曾经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战争整整步行了十天十夜。司马迁所说的那种“任侠”精神,也就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这种品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永远让人肃然起敬。
这三位都是理想主义者,那个时候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壮大了秦国,强力推动了社会改造,统一了中国。
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欧洲那些小国,因为在秦朝的时候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方言五花八门,隔一座山,两边人民就无法沟通,有了相同意义的文字,不管流浪到什么地方,不管遭遇什么灾难,都不会在文化上溃散。
秦文化给中国打下了一个底盘,汉文化则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框架。汉朝的文化框架前期选择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修养生息的方针,但是经常受到匈奴的侵犯,没完没了,汉武帝时期想要改变局面,就必须中央集权,组建骑兵,于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文化框架。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伟大的文化人。一个是司马迁。他让中国人成为了历史中人,让中国历史有了近似的价值导向,他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让历史进入了中国文化传承系统。
在汉武帝取得了军事成就后,他希望中国与塞外沟通,他派张骞凿通西域,当时的世界以战争为主调,只有中国在有军事实力时,选择了文化输出的方式走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丝绸之路。
汉王朝灭亡后是三国,战火中出现了一位第一流的文学家——曹操,他一心想做政治巨人、军事巨人,却不太辛苦的成为了文学家。他创造了大量的语言被后人引用,流传至今。
随后的魏晋时代出现了一批名士——阮籍、嵇康。他们的故事比文章还要壮美。
嵇康为朋友讲话被判处死罪,三千太学生在刑场请愿,希望留下嵇康性命,被统治者拒绝。嵇康看了一下太阳,时间还早,要了一把琴,把琴谈完,他说广陵散就此绝已,随后慷慨赴死。那是怎样一个壮美的画面,刑场所有人听着被行刑者弹奏,这是中国了不起的死亡。
魏晋的最高层次领袖是陶渊明,直接辞官回归了田园,写下了全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
魏晋过后是唐朝,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国。那个时候中国文明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长安有三万多的留学生,朝廷对他们极其重视,有一位19岁的日本留学生去世,皇帝亲自给他写墓志铭。那时候的长安有108坊,朱雀大街宽150米,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宽三十米,有东西两市,西市的异域风情是长安的主调,唐人以世界性的方式生活,欣欣向荣。
在精神价值上,唐朝包罗万象,甚至收容了很多已经被毁灭的外国宗教。唐太宗的观点是,让各个宗教自由发展,互相关心,让他们周密的关照百姓。
唐朝文化的巅峰是诗,以李白、杜甫为代表人物。李白是不朽的,他是稀世天才,千古难得,他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呼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豪情万丈,向世人展示了唐诗的无限魅力。
杜甫为苍生注入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怀,用感同身受的苦难来观摩大地的苦难。他流浪的地方多,线路长,构建了一副饱含深情的“杜甫地图”。人世对他冷酷、吝啬、荒凉;他对人世竟是热切、慷慨和悲悯。
这个时代有一个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就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
安史之乱后朝廷势微需要与叛军谈判。74岁的颜真卿义不容辞的站出来出使,一路上各官员将士都在劝阻,他仍然继续前行。到了地方,反贼李希烈以各种方式威胁,甚至要把颜真卿活活烧死,颜真卿自己就往火里跳,想要以最壮烈的方式告示天下,最后被叛军拉住了。他不放弃任何劝诫反贼的机会,最后的结局是被绳子勒死的,享年76岁。这样的人中国从古至今都存有,他们是中国最高坐标,也是中国的最大骄傲。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扬期,那么宋代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期。这个时代出了一位文化全才——苏东坡,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精通。 他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可爱的灵魂,上可陪王公贵族,下可陪农夫乞丐,他修建苏堤,发明东坡肉,被流放到岭南那样偏远的地方,还能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爱他。
苏东坡之后是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给宋代文化画上句号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整个宋代感觉似乎不会打仗,但是文化品位最高,科技创造力最强,经济、生活状态都很好。《清明上河图》很好的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宋代灭亡后是元代,元代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是戏剧的产生。戏剧是百姓接触文化传统的最好方式,让人的耳朵、眼睛、思维系统全面的接触审美。在此之前中国文化要求“温良恭俭让”,“以和为贵”,贬斥了戏剧的冲突。元代的管理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打破了之前的传统,废除了科举,给戏剧创造出了蓬勃发展的环境,涌现出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一批杰出的戏剧家,往后的明清两代又有汤显祖、红昇、孔尚任等。
元代在绘画上出现了里程碑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副画洗净了人间的一切,只留下了自然山水,留下对美的最真挚追求。
元代后的明清文化整体格局和气度弱了,造成的起点是文化的专制。受文字狱的影响,文化人的生态和心态用一幅对联描述“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但明代仍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因过度解读沦为了政权的产物,他提出的“心学”观念,用自己的哲思和经历现身说法,变成了一个生命宣言,成为一个良知的行动者,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思想。
这个时期小说也开始蓬勃发展,文人以一种逆反心理反思现实生活,出现了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反叛了历来儒家的道义;《水浒传》用一座山,反叛了三国的道义;《西游记》反叛的山已经不止一座,而是更多。最高峰是《红楼梦》,反叛了繁华、人伦、情爱,诗化整个幻灭过程。
在这里,文化之旅到此结束。我们一起经历了令人永远怀念的春秋战国、秦汉文明、魏晋时代、大唐大宋,直到元、明、清。这一番漫长的回顾,使我们产生了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子民的充实感。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延绵至今?
我们先来看文化长寿的第一个原因,体量巨大。
中国文化的辽阔地域,从地形、气候、产物都有极大差异。永远山重水复又柳暗花明,内向的宏伟让各种生态互补,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可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样的一种近似的运动状态下,潜藏着的一种集体能量,让中国文化有了长寿的第一可能。
文化长寿的第二个原因是以统为大。
中国文化的生态基础是黄河和长江,仅仅为了治理河流,中国必须在同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如果长期分裂,互相损毁,无法构成合力,文化无法绵延。当秦“一匡天下”,在政治上统一了相关的系统工程,让更有远见的人看到了统一更顺应时代潮流,逐渐人们也适应了大国心理。
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三,家国同构。
统治者设计了秩序进行国家管理,但是这样半强制性的结构会让人不愉快,他们就以家庭为单位让大家体验生活,家庭秩序向下,又分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一切就显得井井有条。然后,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就开始了,这个工程的预想成果,就叫做“家国同构”。秩序得到了认可,更容易被接纳,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更坚韧、明确、可持续。
原因之四,就是简易思维。
文化就像一个人,过度的脂肪、过胖的肚腩、过多浮肿都不利于长寿。
老子算是有史以来第一人,其留下的作品只有五千字,呈现了中国哲学不肯多添一笔,多发一声的极简主义。而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性的谈话。他们把道路扫得干干净净,后世之人以此为尊,也让文化走得更远。
长寿的第五个原因,避开极端。
中国讲究中庸之道,中,是指中间值,庸是指平常态。在这两个方面构建了普遍意义上的延续态势,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低调内涵。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全方位的实践中庸?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靠天吃饭,服从四季循环,深知世界难有真正的极端。我们顺应了自然的发展,“天人合一”的广泛体验由《易经》提升,儒家总结,成为了文化共识,在世俗生活中长久普及,成了谁都无法忽略的实践形态。
文化长寿的最后一个原因,科举制度。
很多失败的文人留下了不少批判作品行世,似乎中国的落后全是因为他。但是科举被废除后,连梁启超先生都说,“此法实为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科举保佑了中国文化,那么保佑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文化容易在社会乱局中毁灭,科举选拔各级社会管理人才,保全了文化的土壤。三年一次的选拔,让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保持了文化的有序延续和有效延续。
其次,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机构,统一的选拔,为了做官,文人天天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得以统一,堵塞了分裂的可能。
最后,科举是社会性的选拔,不分阶级、地域、富贵,让所有男子有资格参加,这是一个全员活动。这些年轻的容易产生焦躁动荡的群体终生应试,社会笼罩在文化的范围,发扬了文化,治安也大幅度提升。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形成了世界唯一超长寿命的中国文化。近两百年,中国文化的优势几乎被掩埋,犹如明珠蒙尘。索性国人离家百年,现在又回来翻东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理应不卑不亢的等待探访。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而言,中国文化,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