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随笔艺术之家

饱了,我们读书;饿了,我们读书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292人  邹泽江
幸福无过读书 八十年代时尚少儿读书

人有两种生命:一种是生理物质层面的生命,一种是精神意识层面的生命。没有水米口粮,物理生命不能存活。没有文娱艺术,精神生命空虚贫乏,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

在所有能给心灵灌溉以营养的方法当中,读书是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种。

书籍和粮食一样重要。

我童年生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乡人衣食尚能自给,物质较为贫苦。那时人们还不能用上稳定的供电,精神生活上只有书籍。成年人、年轻人和小孩子,会互相换书读。我记得一个漆匠,每次歇息的时候专注读一本绿皮的《新华字典》。

书因为不断地被翻阅,往往都变得皱巴、折卷、甚至有点油腻、邋遢。但我认为,书不会责怪人们没有保护好她们。书籍只有在反复的被阅读中,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父亲贩卖农产品两三年,攒了一些钱,我们家成为村里第一个买黑白电视机的人。那天父亲不断变换环形天线的方位,一片雪花点过后出现了清晰的画面,我瞬间感觉一个新世界就要打开。然而电视机很快被封存起来,才知道那是给姑姑的陪嫁。

之后村里陆续有人买电视机,我们家不能再购买。寒暑假、正月里爬十几里山路,去姑姑家住几天看《西游记》。而平时,只能去别人家蹭《霍元甲》,次数多了被讨嫌,受了脸色之后,老实呆在家里看书。

于是从童年开始,几乎与卡通动画绝缘,而与阅读始终相关。

长辈们不断地给我买各种各样的连环画,父亲还给我订了一种叫《小朋友》的少儿杂志。未入学前,我已经能凭图画识记能力两百多本图画书,借给小伙伴们他们想看的,从无错误。

其实,图片式阅读和影视画面,虽然更加形象、直观和快捷,但某种程度上说,图片和影像会强暴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谋杀我们的想象和思维。

在阅读文字时,我们随时可以抽离、暂避,以便玩味和思考,而在观看视频时,中断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我始终认为,纯粹的文字阅读,更容易拓宽我们的内部世界。

我很快进入纯文字的阅读阶段,七八岁的时候,就着字典一知半解地生吞活剥《三国》、《水浒》、《聊斋》和武打小说。爷爷退休后,给我讲解剖析三国故事,几乎是每晚的常课。

因为经常停电,为了不占用家里用于照明的灯油资源,自己去山上的大松树下捡松脂,回来用两三块青砖垒成一个小灶,灶上搁一片黑瓦,在里面熬化松脂,然后用棉花缠好了的干艾蒿杆在熔化的松脂水里滚几道,“蜡烛”制成。

深夜的老屋里,松脂蜡升起浓黑的烟雾,我进入了诸葛亮、鲁智深、聂小倩和张丹枫们的世界,有时候我感觉他们就站在面前,上演他们的故事。

背景配乐,永远是爷爷的如雷鼾声。

有时候爷爷鼾声暂歇,大声问我:江儿,睡着了吗?

我回答:睡着啦。

及至看到两眼朦胧,去洗脸休息,挖挖鼻孔里了,满满的黑灰。

我一直并不认为读书是什么高贵、优雅的活动,儿时对读书的痴迷,很多时候大约只是出于消遣。某种意义上,读书对于生活在封闭狭小环境中的我们来说,是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抵达外部辽阔世界的通道。

在学生时代,读书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优于同龄人的阅读、写作和诵记能力。初中时我能背下全部语文、英语和政治教材中的每一个篇章。

作文上的那一点点能力,后来让我膨胀出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

经历了种种曲折,我暂时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但读书写字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

我做过不少卑微的工作:工厂苦工,酒吧服务生,金融皮条客……工作之余,我的生活内容始终是买书、看书、写字。

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行囊总是沉重,总是装满在当地书店买的书。

书,是我最重要的行李。

我经常会想:到底为何要坚持读书?

诚然,各种书都能给你效用:专业书让你具备更好的技能和竞争力;成功学让你知道如何更快地接近人生巅峰;心灵鸡汤让你在失意困顿中得到激励安慰……

然而我觉得更有价值的,也许恰恰是那些“不实用”的闲书:小说、散文、诗歌……那些书能让你远离刻板、机械、冰冷和过份的成熟,能濡养血脉和心智,让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我坚持读书还有这样一个理由:每一本书都包含了作者的一段甚至整个人生。那么如果我们读书,除了拥有自己的一生,还能拥有别人的一生,于是你一人就化成了千万人。于是哪怕你物质上一贫如洗,你也能成为精神上无人匹敌的国王。

——泽江书于 2017年4月23读书日

修改于2018年4月23读书日

饱了,我们读书;饿了,我们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