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司空到白司马
历史进入中唐宪宗时代,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势力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

韩愈曾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张籍是韩愈学生,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对李师道的拉拢不为所动,为拒绝收买而写下《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后,他的儿子吴元济生怕朝廷会收回权力,故意隐匿不报。后来在瞒不住的情况下,举兵叛乱,直接威胁东都洛阳。唐宪宗和宰相武元衡几乎没有考虑,发自本能就决定向淮西用兵,并命令其它节度使协助出兵。
元和十年,李师道随同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要求停止讨伐淮西吴元济,遭到朝廷拒绝。于是,遣人焚烧河阴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江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司马。
被贬江州的次年作《琵琶行》,其在序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诗中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抒发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
元和十二年(816年),李愬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文“李愬雪夜入蔡州”记叙了这一战事。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李师道,连战皆胜。
至此本文从李师道引出,到李兵败结束,中间引出了几多名篇,其中当属《琵琶行》为佳作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