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念想下的:可能

但凡经过社会些许洗礼的人们,看到本书的书名,或许都会第一印象想抽作者2个大嘴巴子的冲动。不巧,我也是。就像在求职的过程中,没上升到喜欢的程度,仅仅将诉求定在职能匹配,饱经风霜的亲人可能就会苦口婆心的教导你: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的工作是他喜欢的,不过是挣钱糊口罢了。
但是,看完全书后,先前的想法就慢慢地改变了,甚至自认为之前的想法或许是一种偏狭隘的存在。
我的理解,之所以一开始会产生那种想法,很可能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将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这个书名,导向至一个永恒,不费力的状态。而看完全书之后,发现书名蕴含的意义更多的是展现在某一刻,某一段时间,某一次某几次甚至穷其一生花光所有运气后所得的暂时乃至瞬时状态。
这样的状态可能是先知先觉,也有可能是后知后觉。
一如在经历过车祸后,单人追忆那个暗恋逝世男孩的状态;
抑或是,保留在记忆,因为一个转头方向错过的对青梅竹马的他的记忆的状态;
还有那个年代,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召唤,可谓是冒家人之大不韪,只身奔赴边疆,老来还被孙子数落,但遵循召唤去度过的那段岁月,也许那段岁月中,老人真的和他所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了。
当然还有那个牺牲自己救了暗恋女神的胖子,也许之于他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的时刻,刚好是遇见死神之前的那一刻,是的,只有一刻。
如果没有了时间,空间,物理,精神,以及那些人设的限制,一个男孩遇见了一个以音乐为食的女孩。她在楼上弹着钢琴,他在楼下静静聆听,不过这次的楼上楼下,如此近的距离并不会如《向左走,向右走》吧,两个人要踏破铁鞋,柳暗花明后才会遇见。他们花光的不是运气,而是默契,是刚好他拿出了配合钢琴演奏的乐器后,她也刚好端出的那盘菜。那一刻,超越了限制的他们,在作者的脑海里,彼此互构成那一切的喜欢,在一起了。
当然,还有那个县城教书,又向往城市而来到城市,为母亲的病情又从城市折返的那个坚强女孩;
那个品尽好茶,因为茶性寒,舍弃了一些,最后仿若悟出了大道的品茗者;
那个来自草原,身边还有伴着她来到都市的羊的那位老奶奶;
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平凡的喜欢,也许梦想并不娇贵,喜欢也不奢侈,回望本书,很多时刻的那种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的的那种状态的到来,背后是有等价的付出的:
或许是按捺于心近七年的情愫;
或许是那敢于遵循召唤的勇气;
或许是那没来由的默契?
抑或是品近茶间百味后,才能悟到的无味才是真?
当然还有那些徜徉在博物馆,探寻宝藏和幻想睡龙的无数个午后。
俗世中的我们,或许涉世未深,或许早已对日益乌托邦化的词汇——喜欢打消了无忌时的念想,幸好还有这些人通过这些故事让我看见了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