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刻意学习才能!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个理论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是否就意味着只要专注了10000小时,你就一定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呢?
我有个朋友,是位女性,对美好生活有自己精致的追求,买一个特别的茶杯,餐具,甚至是搅动咖啡的小勺也都是精心挑选,价格或许也不菲。无论是衣服,还是家装,还是食材的选择和烹饪,都一丝不苟。美好的食物,要摆放到美好的餐具中,在美好的窗边,伴着美好的阳光,用完美好的早餐。这就是我的朋友。
她想在跟美好生活相关的这个领域,做一些自己喜好的事情,也可以称为是创业。为了更立体,更全方位的理解,将市面上关于美好生活的书,基本都买了过来,我一数,好像有十几本之多。一本一本学习,也算是一种储备和学习了。精神可嘉,但我观察,效果貌似有限。
过去我们学习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是有个期中考试,或者要去靠托福,前方有个方向,知道要有个输出,才会拼命地去输入。不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最普遍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英语学习,因为很多人没有使用环境,学了十几年,开不了口的,是大多数。因为没有输出的紧迫性,貌似也没有了输入的急迫性。三天两头的,靠着热情撸一把,可几天热情消退之后,就有瘫倒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起了电视剧。
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做事得有一个很具象的方向和目标。比如我这朋友,我就给她建议,你不行就开一公众号,逼着自己每周分享两三篇跟美好生活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学习,原创出来的带有价值观,带着自身体验的好文,通过这样的方式,逼着自己去学习之后,进行思考。
我把这个称为刻意学习。如果是学习的话,那买了这么多书,三天两头的看,其实到头来估计啥也记不住。在信息这么繁杂的时代,如果仅仅是对信息的接收,那就太单一了。每天我们浏览朋友圈,看今日头条的相关文章和视频,随手读上几页书,这算作是学习吗?过去也许是叫的。但我觉得在信息时代,这个已经不能称之为学习了。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刻意的,带着目的的,信息输入之后,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并可以实现带着自身判断和观点和输出,这个才能称之为学习。
不久前,到了简书这个平台,就发现有的朋友很厉害,每天日更1000字,这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整个平台,一直坚持下来的,似乎并不多。这里面,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刻意的学习和练习,它需要一个是刻意,一个是学习,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
图片来自网络经过一些朋友的推荐,我去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写的经典著作《成为作家》,这本书写于1934年,到如今已经风靡世界80多年了,是关于写作方面的经典著作。我仔细地研读了这本书籍,其中有两个内容印象非常深刻,也受益非浅。
第一:每天早晨醒来,在未做任何事之前,提着笔就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是刚刚做完的梦,前一天经历的事情.......一句话,就是写,快速写下。
第二:经过第一个练习,有了一定的感觉之后呢,考虑一下自己一天工作中可能的空闲时间段,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下午4点钟,写作15分钟。从4点到4点15之间这15分钟,一定要用来写作,不管碰到什么问题,也要留出这个写作时间。
我想,这个其实就是“刻意”的意义所在,第一个练习,实际上是让你适应写作,写下你任何你最想表达的东西。第二个练习,对我而言,是对写作时间的管控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说到写作,总是担心自己写不好,因而开始找一堆理由,拒绝写作。这两个刻意的练习,首先是让你熟悉写作的感觉,帮你建立写作的信心。第二,规划好写作的时间,排除一切干扰的因素。
所以,学习和刻意学习,区别很大。学习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埋藏着惰性,方向并不明确,目标并不清晰。而刻意学习才能帮助你成为专家,甚至不用10000小时,就可能成为专家。因为你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输出什么,要达到什么,所以你才会更为精准地输入,更加有效率地输入,有效率的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